以投融資改革爲水利發展增添“活水”

來源:新華社

鬆軟肥沃的黑土地,怎樣跟水利投融資創新聯繫在一起?記者日前的一次東北之行,找到了答案。

近日,全國首單黑土區侵蝕溝治理工程新增耕地指標交易在遼寧省撫順市簽約。出讓方撫順市撫順縣人民政府與受讓方企業簽訂協議,交易撫順縣海浪鄉楊木村、轉山村5條侵蝕溝治理新增耕地指標16.7畝,交易額167萬元。交易資金主要用於侵蝕溝治理等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及管護。

侵蝕溝,即土地因溝蝕而產生的侵蝕地形,其形成既受自然影響,也有人爲因素。水利部提供的數據顯示,東北黑土區耕地面積僅佔黑土區總面積的三成,卻集中了近四分之三的侵蝕溝,佔毀耕地面積達417.72萬畝。爲防治水土流失、保障國家糧食安全,黑土區侵蝕溝治理刻不容緩。

近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持續投資,“十四五”以來累計治理黑土區侵蝕溝3.3萬條,保護和恢復耕地792萬畝,取得顯著效益。以遼寧省爲例,通過實施侵蝕溝治理工程,全省每年可增加農民收入約6.6億元。

水土保持不能只靠財政託舉。“既爲政府帶來負擔,也難以實現市場資源充分利用。”遼寧省水利廳相關負責人說。

經過探索,政府與企業互利共贏的侵蝕溝治理路徑逐漸成形——企業向政府出資,購買侵蝕溝治理新增耕地指標,補充因生產建設開發而不可避免佔用的耕地指標,實現區域耕地佔補平衡;政府獲得企業資金,投入新一輪侵蝕溝治理;治理完畢後,新增耕地指標可再度被企業出資購買。

一場簽約,面上是侵蝕溝治理模式的變化,背後是水利建設領域投融資改革穩步推進。

水利建設沒錢不行。當下,提升水利投資效益的關鍵,在於充分利用市場機制。

剛剛過去的2024年,我們不難找到這些亮點:全國水利基礎設施REITs(不動產投資信託基金)第一單正式落地,爲新建水利項目籌集資金;全國多項水利工程以募投建管一體化模式引入社會資本,解決工程建設資金短缺問題;水土保持碳匯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轉化交易在全國多地開展,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態保護更爲高效……

經過持續探索,水利投融資領域正在形成財政資金、金融信貸、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政府、市場“兩手發力”格局。據統計,金融信貸和社會資本等非財政性資金從“十三五”時期年均2105.5億元、佔年度水利總投資的28.4%,增長至2023年的5450.6億元、佔比達到44.5%。

202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加強財政與金融的配合,以政府投資有效帶動社會投資。水利行業的投融資探索,或可爲其他行業提供借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帶動作用,更好統籌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才能不斷形成符合高質量發展要求的優質供給。

長遠看,水利投融資市場化探索,還需久久爲功。相關專家建議,應進一步釐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明確水利項目的公共產品屬性,結合實際分類確定項目的投融資模式,推動各類經營主體進入具有供水、發電等效益的競爭性環節。同時要建立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機制,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爲政府更好結合。

深化水利投融資改革,是水利事業發展的重大機遇。加快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多渠道的水利投融資體系,構建並完善長效投融資機制,新時代的治水興邦故事將更加精彩。

(記者魏弘毅)新華社北京1月1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