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孤軍神秘面紗揭曉 情報局光武部隊歷史重現
異域故事館介紹異域孤軍,情報局的光武部隊。退輔會提供
一、泰緬孤軍
1949年中國大陸易幟,雲南的一支殘餘部隊,繼續轉戰滇緬邊界,他們先後化身爲雲南反共救國軍、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泰北孤軍和光武部隊,有數萬人在異域奮戰達30年。這羣孤軍在遙遠的金三角叢林,爲臺灣牽制了中共西南兵力、捍衛臺海安全,也造成日後泰、馬、緬等國之共產黨解體。
二、撤軍背景
(一)1953年正當雲南反共救國軍在滇緬邊區茁壯之際,聯合國通過了緬甸政府控訴中華民國侵略領土一案,迫於國際輿論壓力,國府簽署撤協議,首度撤軍來臺。
雲南反共救國軍6926名孤軍將士及眷屬,銜命自1953年11月起,分三梯次撤退來臺,稱爲忠貞部隊,並興建克難眷舍「忠貞新村」503戶於龍潭龍崗,安置眷屬孤軍官兵。
當撤軍行動如火如荼展開之際,超過4000位官兵,接獲當局密令,隱身異域叢林,抗命不撤,政府於1954年10月1日授予「雲南人民反共志願軍」番號,以柳元麟爲總指揮官,繼續於中國西南邊陲從事反共大業,牽制中共武力犯臺。
(二)雲南反共志願軍續留滇緬邊界,奮戰8年。1910年因實施擴建機場及陸上第一反共基地採到緬甸紅線,迫使中共與緬甸聯手,孤軍背腹受敵,終引美方施壓臺灣撤軍。
1961年3月2日臺美開始協議撤軍,定名「國雷演習」,以第二次撤軍的主事者蔣經國先生及美國中央情報局駐臺辦事處主任克雷恩先生爲名,是爲二度撤臺,共4406名官兵及眷屬撤回臺灣,也被爲國雷部隊。
二次撤臺時,第3軍與第5軍在李文煥將軍與段希文將軍率領下,共計約5千人選擇留下,展開流亡生涯。
三、末代孤軍
1961年撤軍時,5軍軍長段希文因接獲長官密令,指示以自願名義留下,而3軍多爲雲南鄉親,又以在此成家,因不忍遠離咫尺雲南,近5千官兵選擇在原地拚搏。滯留金三角部隊未獲臺灣當局穩定援助,只能靠自己拚搏求生,拿起槍桿護衛自己生存權,在異域金三角各地,成了亞細亞的孤兒。
1960年代因苗共猖狂困擾泰方,泰軍邀請孤軍出面協防,使孤軍有了新的使命。1970年帕當戰役、5年掃蕩、3年保路,至1981年考科山之役,清剿共產黨巢穴,孤軍以鮮血換取尊嚴與認同,感動泰皇,同意孤軍入籍泰國,末代孤軍卸甲歸田,他鄉成故鄉,泰北至今近百個難民村,居住10萬孤軍之後。
臺灣繁榮發展,泰北孤軍心繫臺灣,年輕人爭相回國求學、工作、依親,臺灣成爲孤軍兒女嚮往的祖國。
四、光武部隊
國府成立光武情報游擊隊,奮戰異域10載,1970年代,臺灣退出聯合國,友邦紛紛與我斷交,國際情勢詭譎多變,1975年蔣介石總統過世,泰與我斷交,國民政府順應情勢,實施華山計劃,光武部隊就地裁撤。
極少數吸收爲情報員,如阿美米幹董事長王根深、前龍崗清真寺董事長鄭慶華等極少數菁英戰士,被情報局吸收,繼續反共復國大業。少部分人員與槍枝武器轉移交由當地友軍、自衛隊,如坤沙部隊或緬軍撥交,最後僅少數官兵撥交,絕大多數自謀生路,甚至被緬軍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