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賺了 1.2 萬億,恐怖的曾毓羣
來源:風聲島(ID:fengshengdao)
01
2019年8月29日,48歲的馬斯克出現在上海舉辦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
在與馬雲並排而坐,大談火星移民和AI智能後,一直跟隨馬斯克行蹤的記者忽然發現他會後“失蹤”了。
當好奇的記者詢問特斯拉方面的公關人員,對方一副無可奉告的神秘表情。
只是神通廣大的記者通過關係得知,馬斯克那架灣流G650還靜靜停在浦東機場的專用停機坪上。
沒有回國,可人又不知去了哪裡,這讓許多人都十分好奇。
馬斯克這段“失蹤”經歷直到一年後,才隨着寧德時代姍姍來遲的一紙公告揭開了謎團。
2020年2月3日,寧德時代發佈公告稱,自己將成爲特斯拉新款Model 3的電池供應商。
原來,馬斯克在會後直接密會了寧德時代的曾毓羣及部分高管,雙方僅花了不到一個小時最終達成了合作意向。
此時,距離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投產僅剩下4個月。
有意思的是,這份合作公告其實比雙方真正簽署協議的日期晚了4天。
算上這次,這已是馬斯克第三次與曾毓羣會面。
兩人頭一次會面恰好是寧德時代上市不久。
2018年7月,就在寧德時代上市後一個月,50歲的曾毓羣悄悄來到上海一家酒店。
他接到了一個邀請,特斯拉的創始人馬斯克希望找他“聊一聊”。
02
此時,特斯拉剛與松下因爲電池價格問題發生矛盾,急需換一個新供應商。
兩人秘密商談了一陣後,並無實質結果。
但是馬斯克在一個月後再次密會曾毓羣,據說此次雙方依然矛盾重重。
兩次商談沒有結果,是因爲寧德時代內部對與特斯拉的合作也並不十分感興趣。
道理很簡單,特斯拉與松下鬧掰的原因就是對方嫌利潤太低。
面對一直虧損的特斯拉,還有錙銖必較的馬斯克,曾毓羣有點猶豫不定。
此時的寧德時代剛上市,根本不差錢。
上市後的寧德時代每一年營收都在飆升,從2018年到2019年,營業收入分別爲296.1億元、457.88億元,淨利潤分別爲33.87億元、45.6億元,市值近3000億。
因此,晚了四天才公佈雙方合作的消息,可見曾毓羣內心的糾結。
好在公告出來的當天,寧德時代的股價雖一路高開低走,可還是維持在135.36元,漲3.67%。
再後來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特斯拉以一款Model 3徹底洗刷了長達17年虧損的敗績。
2021年,寧德時代營收達到733.62億元,淨利潤77.51億元,市值增長5526億元,暴漲到1.3萬億。
寧德時代在新能源車賽道股價一騎絕塵,被冠以資本市場的“寧王”稱號,其中很大原因就是上了特斯拉這輛“車”。
這一年,53歲的曾毓羣的個人財富比上年增長近3倍,以3200億元身價,超越李嘉誠成爲香港首富。
不過,與馬斯克打交道,寧德時代確實沒賺到什麼錢。可正因爲特斯拉,許多圈外人才知道了寧德時代的名字。
曾毓羣心裡也清楚,在全球新能源車領域,沒有企業比特斯拉更懂客戶,同時能在車載電池技術上給寧德時代帶來質的飛躍。
曾毓羣最終決定與馬斯克合作,或許他覺得這個只比自己小3歲的美國人,性格里有着和他一樣的“賭性”。
曾毓羣被業內戲稱爲中國能源電池界的“賭王”。
“賭王”這個頭銜,按曾毓羣自己的話來說,真是靠自己“賭”出來的。
曾毓羣是福建人,他的辦公室曾經掛着一幅“賭性更堅強”的書法作品。
有人好奇問他,爲何不掛福建人最愛說的“愛拼纔會贏”?
他答道:“光拼是不夠的,那是體力活;賭,纔是腦力活。”
在曾毓羣幾十年的人生“賭局”中,有的是他誤打誤撞闖入,有的卻是他精心佈局。
03
1968年3月,曾毓羣出生在福建寧德嵐口村。
早年的福建因爲戰略位置原因,一直沒得到很好的發展機會。
可福建人骨子裡並不服輸,知道要啥沒啥,自己再不拼搏一把,更是活不下去。
因此纔有了那首唱遍全國的閩南歌曲《愛拼纔會贏》。
曾毓羣就是如此,性格里有股拼勁。
曾家兄弟姊妹衆多,唯獨他學習還算過得去,所以格外受當過大隊會計的父親的憐愛。
“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這是父親打小就灌注給他的道理。
喝着半乾半稀的粥,點着昏暗的煤油燈看書,曾毓羣知道想改變貧苦的生活,只能和自己“賭”一把。
輸了,哪來哪去,窩在窮山村繼續喝粥;贏了,麻雀變鳳凰,從此吃上“皇糧”。
1985年,17歲的曾毓羣順利考入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工程系。
從福建一處偏僻的小山村跨入到大都市,曾毓羣賭贏了人生的開局。
繁華的都市讓曾毓羣大開眼界,只是濃厚的口音和並不富裕的家鄉,讓他始終對那些城市中長大的同學暗暗羨慕。
爲了排遣無聊時間,曾毓羣在大學時代迷上了武俠小說。
在小說裡,他體會到了行俠仗義的快感,也對故事裡主人公總要經過重重磨練,才能行走江湖深有感觸。
或許是看了無數武俠故事,他總結出主人公成功離不開兩個關鍵要素:實力和機會。
但更重要的一點:在機會不明的時候,敢於“賭”一把。
不過,曾毓羣所謂的“賭”,並非盲目的衝動,而是經過慎重思考後的決斷力。
1989年,21歲的曾毓羣大學畢業,被分配到福州一家國企工作,端上了人人夢寐以求的“鐵飯碗”。
國企生活很安逸,也很穩定。
可曾毓羣心裡並不甘心就這樣蜷縮在狹小的天地之中,面對依舊閉塞的福建,他心裡的那片江湖是熱火朝天的廣東東莞。
此時的東莞正是改革開放的最前沿,各類企業雨後春筍般出現在這塊熱土上。
在曾毓羣眼裡,這裡正是自己即將大展身手的江湖。
僅僅幹了三個多月,曾毓羣便放棄了公職毅然南下來到東莞。
消息傳到家鄉,從家人到親戚無不覺得他瘋了,居然放棄這麼好的工作機會去南方打工。
可曾毓羣心裡很篤定,他知道自己有金燦燦的重點大學文憑,也知道那時的企業十分缺乏懂技術的人,一定會在新的江湖開天闢地。
事實也是如此,曾毓羣很快便被東莞一家子公司新科磁電廠看上,擔任技術工程師。
懷揣着一份自信,曾毓羣闖入了這場新的人生賭局。
04
新科的母公司是香港SAE,90年代被日本TDK集團收購。
新科磁電當時專門生產電腦硬盤的磁頭,是全球70%以上硬盤企業的供應商,年銷售達到10億美元。
曾毓羣在國企只幹了三個月,卻在新科磁電踏踏實實幹了十年。
其中原因或許可以從他後來參加交大建校125週年,回覆母校的學子的一段話中找到答案。
當時一名化學專業學子問他畢業後,究竟是應該從事本專業,還是跳到更熱門的金融行業?
曾毓羣給出的回覆是,只有深耕自己的專業,先做到十里挑一、百裡挑一再到千里挑一、萬里挑一,人生的選擇機會才最大。
說白了,曾毓羣早從武俠小說中體悟到,想成爲武功高強的人,必然得經受時間的考驗,不斷精進自己的本領,纔有可能在江湖中找到一席之地。
新科磁電先進的技術和國際化的管理模式,讓曾毓羣始終充滿工作的熱情,這或許就是他能耐住性子,埋頭幹滿十年的原因。
在新科工作期間,曾毓羣遇到了人生的貴人,上司陳棠華。
陳棠華是美籍華人,也是國際磁性材料的專家,曾服務於IBM。
因爲工作踏實,曾毓羣得到陳棠華的青睞,被其派到美國等地學習新技術。
也是在學習期間,曾毓羣接觸到了國際最新的電池研發技術,爲他後來創業埋下了伏筆。
1999年,31年的曾毓羣在陳棠華的提拔下,成爲公司最年輕的技術總監,而且是SAE唯一一名大陸籍總監。
這年,同時榮升的還有SAE原高管樑少康,他被TDK集團委任爲總裁。
升職加薪對曾毓羣來說是喜事,可他也覺得有些迷茫。
十年時間,從一個門外漢成長爲行業專家和技術高管,可曾毓羣感覺自己也到了事業的瓶頸期,在日企再難有新發展。
此時,已經有獵頭公司悄悄找到曾毓羣,想高薪挖他到新的一家企業做技術負責人。
沒等曾毓羣想好,總裁樑少康找到他,出乎意料地鼓動他出來創業。
樑少康早在幾年前就注意到,隨着手機、BP機等電子產品的出現,傳統電池行業正悄悄發生着一場鉅變。
新型乾電池不僅可以讓傳統手機以及電子設備變得輕巧,而且還能快速更換和充電,將引發一場電池行業的革命,也必然是巨大的商機。
樑少康於是在陳棠華的推薦下,找曾毓羣去做了市場調查,隨後將轉型報告遞交給了SAE總部。
可這份計劃遭到總部以及日方的強烈反對,讓樑少康很鬱悶。
眼看大好商機就這樣放棄,樑少康很不甘心,萌生了自己創業搞鋰電池的想法,並說服老友陳棠華加盟。
只是面對樑少康的邀請,曾毓羣有點猶豫不決。
雖說自己已有離開新科的想法,可一個是去薪水更高,行業也更熟悉的地方,另一個卻是毫無保障,更沒啥經驗的新行業,孰輕孰重不言而喻。
急於創業的樑少康內心更焦慮,生怕懂技術又肯鑽研的曾毓羣跑掉,三番五次邀請,還拉上陳棠華天天給曾毓羣煲“電話粥”。
權衡許久,因爲對陳棠華的信任,加上也意識到鋰電池技術的前景,曾毓羣最終答應“賭”一把。
1999年秋,三人合夥在香港成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簡稱ATL)。
05
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果不快……就只能想辦法攻其弱點。
ATL成立時,全球電池行業早就掌握在日本各大電池廠商手裡,旗下的硬殼式模塊電池組已經在市場佔據主導。
可這種電池有個弱點,樣式笨重、充電不便,而且型號還十分單一。
如果ATL參考市場產品繼續生產此類電池,不僅難以拼過日系產品,價格上也不佔優勢。
正當大家一籌莫展時,諾基亞一款翻蓋式手機的電池給了三人靈感。
這是索尼生產的一款形如巧克力的聚合物鋰電池,樣式小巧便於攜帶,適用於各類消費電子產品。
曾毓羣很快就通過關係搞清楚,這項電池技術是由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發。
他預判只要掌握這項技術授權,將鋰電池靈活封裝成不同型號的電池塊,滿足任何電子產品,就將是ATL最有力的“秘密武器”。
這個結論讓樑少康和陳棠華喜出望外,當即讓曾毓羣興沖沖帶着100多萬美元直奔美國,拿下貝爾這項專利。
可直到曾毓羣簽完協議,這才發覺美國人太“雞賊”。
且不說ATL按照協議支付了貝爾實驗室100多萬美元的授權費,而且還規定ATL每生產一塊電池還要再支付相應的扣點。
關鍵是這項技術已被貝爾實驗室授權給了20多家企業,這讓本想一鳴驚人的ATL頓時陷入強敵環繞的局面。
更讓人窩火的是,曾毓羣按照專利技術研發電池時發現,只要多次充放電,電池就會鼓包變形,無法正常使用。
氣不過的曾毓羣找貝爾實驗室討說法,可負責人雙手一攤,表示這個情況確實有,自己以及其他被授權企業都碰到過,可研究來研究去,他們也沒轍。
美國人耍起了無賴,這意思就是讓曾毓羣他們自己解決。
當時,ATL好不容易融資到250萬美元用於建廠房、買設備以及專利,已經花了七七八八。
眼看這筆投資就要打水漂,樑少康幾次帶着哭音說,實在不行,哥幾個還是早點想好退路吧。
曾毓羣也被胸中一口氣憋壞了:自己提的建議,又是自己經手的項目,結果卻成了個爛攤子……
不服輸的曾毓羣來不及安慰兩位搭檔,自己鑽進實驗室苦苦研究起來。
危機很多時候其實也藏着機會。
整整半個月時間,曾毓羣帶着團隊嘗試了幾十種電解液配方,在反覆測試了其中的物質成分後,終於解決了電池充電脹氣的問題。
國際頂級實驗室都解決不了的技術難題被一箇中國人攻克,曾毓羣不僅給中國人爭了光,也讓ATL“起死回生”。
憑藉曾毓羣這項“獨門絕技”,在全世界20多家拿到貝爾實驗室授權的企業中,ATL成爲軟包鋰電池唯一順利量產的企業,手機電池訂單如雪片一般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
06
2001年,ATL在東莞白馬的廠區落成,當年出貨量就達到了100萬枚電芯。
一年後,ATL憑藉超高的性價比實現盈利500萬美元,並拿到了美國凱雷資本、英國3i集團等投資集團2500萬美元的融資。
2003年,因爲協助蘋果解決了iPod鋰電池循環壽命過短的問題,ATL拿到了蘋果1800萬臺iPod電池訂單,成功進入其供應商體系。
這次合作讓ATL獲得了快速發展的契機,躍升爲國內電池行業的標杆,順利拿下三星、華爲、OPPO等著名手機廠商的電池訂單。
但是由於ATL創業時,創始團隊過度稀釋了自己的股權,使得企業發展始終受到背後資本的擺佈。
2005年,三大主要投資機構看到市場競爭加劇,急於套現離場。
最終,ATL被老東家TDK集團以1億美元收購全部股權,從一家中國企業變成了100%日資控股企業。
在此期間,曾毓羣一邊繼續研發充電電池,一邊也在不斷“充電”,先後拿到華南理工大學與中科院物理所的工程碩士及凝聚態物理學博士學位。
已經身居要職的曾毓羣其實本不需要再拿什麼學位,可他還是覺得只有持續學習才能讓自己看清楚下一場人生“賭局”。
此時,家鄉寧德獲悉有這麼一位在外地創辦高科技企業的老鄉,多次上門邀請曾毓羣回鄉投資建廠,卻遭到他的婉拒。
曾毓羣實地認真考察家鄉後,覺得無論交通還是生活環境,ATL估計都難以同意在此進行投資。
自古學有所成之人,沒有不想有朝一日能報效故鄉的。
但是,曾毓羣也有難言的苦衷,股權被賣給日方後,自己雖說貴爲高層,可實際說了並不算。
2008年,隨着全世界開始關注新能源汽車,國內也乘着奧運會的東風開始用政策綁定財政的方式推廣新能源車。不論是混電還是純電汽車,都需要用到大量電池。
嗅到商機的曾毓羣當即建議ATL成立動力電池部門,開始進行車載動力電池的研發,並推薦大學同學黃世霖負責該項目。
黃世霖也是ATL的元老,大學畢業追隨曾毓羣而來,一直在進行車用動力型鋰電池的研發工作。
2009年,閩粵高速通車,寧德也開通了動車。
曾毓羣比任何人都激動,在公司內以辭職相要挾,最終在寧德設立了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ATL全資子公司)。
可當時所有人都不看好寧德,這裡創業條件不如其他沿海城市優越,產業資源更是幾乎爲零,大家都等着看曾毓羣笑話。
“有時起、有時落,好運歹運,總嘛要照起工來行。”
那段時間,曾毓羣腦海裡灌滿了這段歌詞。
下決心在家鄉寧德辦廠,對41歲的曾毓羣來說,或許是漂泊了半輩子的夙願,可也是另一場賭局。
到底能不能贏,他心裡並沒有把握。
2010年,中國開始將新能源汽車推廣試點從原來的15個城市增加到20個,上海等城市也隨即啓動新能源汽車的購買補貼政策。
與此同時,幾大國際汽車企業也摩拳擦掌,推出了自己的新能源車,準備進入中國市場。
同年,爲了保護剛起步的中國新能源相關企業,中國政府對國內註冊的外企做出規定,限制其涉足動力電池行業,其中就包括日企ATL。
也是在這一年,曾經的貴人陳棠華病逝,樑少康高升到TDK擔任董事長。
是留下,還是再拼一把,曾毓羣又一次面臨抉擇。
留在ATL,躺在已經成熟的手機電池產業鏈,可以繼續拿高薪,衣食無憂;可如果留下,自己不僅還是日企的“高級打工仔”,所看好的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大好商機也會失去。
只是,進入新能源汽車的電池領域創業,等於拿已有的一切再“賭”一把,輸贏還未可知。
曾毓羣忽然體會到樑少康當年的艱難選擇。
經過與黃世霖再三討論,曾毓羣決定將動力電池團隊完全脫離出ATL“單飛”。
2011年,曾毓羣與黃世霖在原來寧德公司的基礎上,成立了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China 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簡稱CATL),專注於儲能鋰離子電池系統的研發生產。
07
但是,寧德時代創業初期,曾毓羣與黃世霖兩位好友之間產生了激烈的爭論。
當時動力電池行業普遍採用磷酸鐵鋰技術,這種技術安全性高,唯獨電池容量有限,因此比亞迪等電池廠商普遍採用的是磷酸鐵鋰電池。
而黃世霖帶領團隊研發的三元鋰電池用的是鎳鈷錳酸鋰三元正極材料,容量大,但安全性不佳。
因此,連黃世霖都建議企業還是先搞磷酸鐵鋰電池,保險係數高。
可曾毓羣不同意,他覺得江湖高手對決,講究一招制敵,自己如果還是和他們使用同樣的招數,那根本玩不轉。
“咱拼一把,大不了從頭再來唄!” 曾毓羣這樣安慰老友。
最終,在曾毓羣的堅持下,寧德時代選擇ALL IN三元鋰電池技術,冒着失去一切的風險攻克了安全性的難關。
技術難關是克服了,可寧德時代最大的問題是沒訂單。
雖說靠着家鄉人關係,寧德時代拿到過廈門金龍客車等車企的訂單。可因爲不夠知名,加上對三元鋰電池的懷疑,國內車企還是更青睞比亞迪等電池廠商。
寧德時代真正的轉機,是接到了華晨寶馬的訂單。
2012年,華晨寶馬想爲旗下首款電動車品牌“之諾1E”設計一款新型動力電池,逡巡許久找到了曾爲蘋果解決過電池技術的曾毓羣。
面對厚達800多頁全德文的動力電池標準,曾毓羣看後雖有些擔憂,可還是咬牙接下訂單。
畢竟在任何產業供應鏈中,能接下頭部企業的訂單,就意味着今後會源源不斷有其他企業找上門。
接下寶馬的訂單,對寧德時代來說至關重要,更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隨後又是整整兩年時間,曾毓羣帶領團隊與寶馬派駐的一位工程師密切合作,硬是將寶馬所有電池標準一一實現,而且性價比更高。
2014年,寶馬這款新電動車成功面世,寧德時代正式成爲國際車企中首家中國動力電池供應商。
有了寶馬光環的加持,寧德時代也順利接到奔馳、大衆以及國內諸多新能源車企慕名而來的訂單。
僅僅一年時間,寧德時代就超過國際領先的其他外國電池企業,裝機量排名世界第三。
從某種角度說,寧德時代起步於時代,騰飛於政策。
2016年,由於國家對新能源車行業的保護和鼓勵,對車載電池型號進行了限制,並將日系的電池排除在外,寧德時代的三元電池成爲補貼對象之一。
趕上天時、地利、人和的寧德時代也步入快速發展的“好時代”。
2017年,寧德時代以12GWH裝機量一舉超過日本松下,奪得行業桂冠。
這是自從中國有汽車製造產業開始,首家在汽車關鍵零部件中取得全球領導地位的企業。
這年,中國新能源車銷量77萬輛,同比增長53%,已連續第三年排名世界第一。
在這些銷售的新能源車中,幾乎一半以上所用電池都來自寧德時代。
可曾毓羣並沒感到興奮,他向員工發了一封內部信《豬真的會飛嗎?當颱風走了,豬的下場是什麼?》
信裡提到:“我們有無想過,如果外國企業下半年就回來,我們還可以蒙着眼睛睡大覺嗎?國家會保護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嗎?”
字裡行間透着曾毓羣深深的焦慮。
不過,焦慮歸焦慮,寧德時代的成績還是有目共睹,自然少不了資本的追隨。
寧德時代於2016年便開始IPO,由於投資機構看好,很快超募融資80億元,投後估值達800億。
2018年6月,寧德時代以閃電般速度登陸創業板,發行價爲25.14元/股,募資131億元,上市當天市值1312億元。
08
也是因爲寧德時代的存在,寧德市早已不是過去的窮鄉僻壤。
圍繞寧德時代的近百家配套企業,已形成了一個近千億產值的鋰電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羣,每年貢獻上百億的財政收入,提供了數十萬人的就業崗位。
爲了保持行業領先,寧德時代也被業內譽爲“最捨得花錢”的公司。
每年在研發上投入超300億元,全國鋰電池行業具有博士學位的研究者幾乎都被收入麾下,迄今擁有着4支超5000人的研發團隊,爲業內之冠。
今天,成立僅11年的寧德時代的全球鋰電池銷量和市場份額依然傲視羣雄。尤其是特斯拉採用的磷酸鐵鋰(LFP)電池技術,已經讓國外電池廠商望其項背。
寧德時代走到今天的位置,韓國的LG花了70多年,日本松下用去了100多年。
人們往往被互聯網大廠炫目的故事所吸引,卻不知國內這些互聯網企業在政策保護下,只需“內部消化”,無須擔憂外面的競爭者。
可中國製造業不是一般的難,既要抗衡有着充裕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的海外巨頭,還要防範覬覦市場的競爭對手搞價格傾軋。
從這點來說,寧德時代存在的價值不言而喻。
美團CEO王興也是福建人,他曾說:“寧德時代的曾毓羣,是將來比肩任正非的企業家。我一開始怎麼也沒理解,後來站在製造業這個角度來看,一下就明白了。 ”
看似成功的一場場人生“賭局”,既是曾毓羣謀定而後動的決斷力,也來自於他對厚積薄發的中國製造業的強大信心。
如今,曾毓羣將那幅“賭性更堅強”已換成了“溥博淵泉”。
這四個字出自《中庸》的“溥博淵泉,而時出之”。
寓意是得道之人的智慧和德行是無窮盡的,隨時都可以迸發出來,不需要刻意尋找。
也是,一次次押對“人生賭局”的曾毓羣已在江湖開宗立派,應該不用再“賭”了。
作爲行業裡的“一代宗師”,他更清楚,江湖不會有永遠的贏家。
面對新能源車行業的扎堆進入,鋰電池行業正不斷掀起新技術革命,政策性風險依然存在,曾毓羣的焦慮並沒減少。
從這一點來看,54歲的曾毓羣的“人生賭局”遠沒結束。
THE END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
可以點擊右下角的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