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加外交衝突 美國兩難
(圖/美聯社)
外交決策本就是在許多衝突目標間不斷選擇的過程:兩國發生衝突時,我們該幫哪一邊?還是根本不表態?當價值和利益發生拉扯的時候,是該取價值還是取利益?這些都是外交決策的兩難。對美國這樣的大國尤其如此。
9月18日加拿大總理杜魯道表示,加國政府掌握可靠情報,顯示印度特務與今年6月加拿大籍印度錫克教分離主義領袖尼賈爾被刺事件有關,呼籲印度與加國一起調查此案。印度否認指控,反稱加國窩藏恐怖分子和分離主義分子,兩國因此打起了外交戰。雙方驅逐對方一些外交官,印度還對加國國民停發入境簽證,並對印度國民發佈了加國旅遊警示。
印度與加拿大因錫克教分離主義分子引起的衝突其來有自。最有名的就是1985年,也就是印度總理甘地夫人下令軍警衝入錫克神廟逮捕恐怖分子,後來自己遭到錫克教隨扈刺殺的第2年,一名加拿大籍的錫克教恐怖分子炸燬了一架蒙特婁飛倫敦的印度航空客機,造成329人罹難。加國安全人員事後坦承對情報判斷錯誤,但印度指加國知道誤判後,對恐怖分子的行動並未提高警覺。加國則反駁,表示只要錫克教徒在加國沒有從事暴力活動,其集會與言論自由都應受到保障。加國高舉民主自由價值的背後,當然也有選票考量。加國有80萬錫克教徒,他們的選票是各政黨都想爭取的。
美國在印度、加拿大發生衝突時陷入了兩難:該支持印度還是加拿大?美國現在正全力拉攏印度對抗中國大陸,所以對印度的許多行爲都加以容忍。無論印度許多背離民主的政策,或在對俄態度上搖擺投機,美國全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些美國學者指出,美國外交現在重視重疊的利益,而不再是道德價值。美國拉攏印度及拜登不再追究沙國異議記者哈紹吉的謀殺案而全力拉攏沙烏地,都是利益的考量。所以就算印度特務真的與這起謀殺案有關,也不會影響美印關係。
也有美國學者指出,美國和印度的關係,背後支撐的是一整套外交政策的「生態系統」:從下到上,涵蓋軍事、經濟、文化、科技等各個層面。這樣的生態系統當然不可能說變就變。
可是這次與印度發生衝突的不是一般國家,而是加拿大。《經濟學人》就警告,印度說加拿大誤判了錫克教恐怖分子的威脅,但印度也不要誤判美國與加拿大關係的密切,拚命去測試美印關係的極限。美國容忍印度沒錯,但是美國也不會容忍他國的特務在北美橫行。別忘了,杜魯道說握有可靠的情報,就是美國透過五眼聯盟(美加英澳紐五國的情報分享機制)分享給加拿大的。
對美國而言,最好的發展就是印度讓一步,配合加拿大一起調查,這樣美國就不必陷入兩難。可是莫迪願意配合嗎?在即將到來的地方選舉,人民黨面對反對黨來勢洶洶的結盟壓力,亟需用對錫克教分離主義的強硬態度來催出選票。這時莫迪能讓步嗎?印加美三國能如何在臺面上與檯面下化解這次不大不小的衝突,值得細細觀察。(作者爲東吳大學政治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