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療愈無所不在 音樂治療師盼立法解困境

臺灣音樂治療學會正式成立。(音樂治療學會提供/林周義臺北傳真)

國內一名大學生,生活中總是認真執行每一件事,但身邊的人卻總是不滿意,陷入情緒困擾之中。來到音樂治療師的診間,他拿起海洋鼓,沈浸在音樂的世界中。看着海洋鼓上的許多珠子,他發現自己無法控制單一一個個體,如同他的人生,不需刻意控制每個人際關係,仍能演奏出美妙的聲音,得到了抒發。國內約在2015年開始培訓本土音樂治療師,但受限於《醫療法》,治療師必須與醫事人員合作,才能提供音樂治療,音樂治療學會盼推動立法,讓更多有需要的人得到幫助。

音樂治療服務對象廣泛,教育、醫療、社區都涵括。臺灣音樂治療學會理事長吳佳慧說,音樂治療的對象多,包括智能障礙、情緒問題、早產兒、復健科、安寧病人、一般人的壓力紓解等都適用。如同其他專業協助,個案轉介來後,音樂治療師會蒐集個案資料來評估需求,依照需求訂定計劃。

對音樂治療師來說,在音樂活動中,關注的重點不在個案的演奏、唱歌技巧,而是個案反映出來的狀況,例如呼吸、咬字,或是歌詞是否反應心裡困境。吳佳慧表示,個案可以隨意哼出心裡所想的歌,是自由的音樂行爲,有時也會帶個案聽音樂,訓練專注力,或透過請個案演奏音樂,表達內在的憤怒。

一名在人際關係上受到困擾的大學生,來到音樂治療的診間後,治療師請他自由選擇樂器演奏。他選擇了能發出海浪聲的海洋鼓,鼓上有許多珠子。沈浸在音樂世界的他,全程都未看向治療師,而是盯着珠子。結束後他告訴治療師,搖來搖去的珠子,不可能去控制其中一顆。即便如此,仍能發出好聽的聲音,如同他的人生,並不需要執著於每個人際關係,心中的重擔也就此放下。

對於音樂治療,政府持肯定態度,在早療、長照的輔助項目中,也讓個案接受音樂治療,只是執行人員沒有音樂治療師。吳佳慧表示,受限於《醫療法》規定,只有醫事人員可提供治療,音樂治療師服務時,往往需要與其他醫事人員合作,期盼透過立法解決此問題,並爭取研究所增額教育名額,造福更多民衆。

吳佳慧表示,音樂治療師屬於助人工作,過去都是在國外培養,但2015年開始,輔仁大學提供了本土訓練,目前包含輔大、東海、屏東大學的音樂系,都有師資。治療師需要具備演奏樂器、唱歌的條件,也要收過特殊族羣、心理學、會談技巧的訓練,且需經過實習才能養成。目前音樂治療學會會員共有67人,相信日後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