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有志有爲青年向“新”求“質”
田芝健 陸夢傑
青年是富有創造力、具有創新性的羣體,青年一代投身科技創新、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正當其時,適得其勢。2024年10月16日,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參賽學生代表回信,勉勵參賽青年要“弘揚科學精神,積極投身科技創新”,並鼓勵全社會要“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我們要認真學習領會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回信精神,着重培育青年科技創新思維,增強青年科技創新本領,激發青年科技創新動力,構建青年科技創新生態,引領有志有爲青年向“新”求“質”。
尊重成長規律,把握主體實際,培育青年科技創新思維
勇於創造、敢於創新是中國人民追求的美好精神品質,包含着人們對於社會現實的關注和未來趨勢的理解。在綿延不絕的歷史長河中,中國人民通過勤勞與智慧不斷進行創造發明,獲取了思想、文化、科技等各個領域的偉大成果,鑄就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精神。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堅定不移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形成了以改革創新爲核心的時代精神。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創新發展一系列重要論述的指引下,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催生出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創新精神品質。這些具有強大精神內核的思想資源展現了中國人民堅持創造創新的磅礴偉力,爲培育新時代青年的創造創新思維提供了一方沃土。青年的創新之路能否走得又穩又遠,其基礎在於是否尊重個體成長的客觀規律、是否具有實事求是的觀點方法。因此,只有幫助青年一代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才能完成“量”的積累、促成“質”的變化,使之真正成爲開創新事業、開闢新境界的先鋒隊和先行者;充分了解新時代青年爲何創新、何以創新、如何創新,向青年傳遞把握科技命脈的思維方法;尊重青年的主體地位和差異性質,根據不同年齡階段、思想狀態、教育環境等關鍵要素,開展適時適當的創新價值普及;引導青年羣體汲取模範和榜樣的力量,弘揚科學家“勇攀高峰、敢爲人先”的創新精神。
響應人才呼喚,錨定目標定位,增強青年科技創新本領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如今,一羣有志有爲的年輕人正傳遞着英雄前輩們的“接力棒”,他們選擇站在科學前沿,充分發揮專業優勢,自立自強、精益求精,不斷見證着中國航空、中國芯片、中國高鐵等事業的發展,以嚴慎細實的工作態度爲科技產業高端自主化發展注入動力。可以說,科技創新需要更多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的時代新人,國家富強需要涌現出更多能夠肩負使命、擔當大任的向“新”求“質”青年科技人才。因此,新時代背景下必須培養面向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符合國家人才發展目標定位、敢於進入高新精尖項目中攻堅克難的青年科技人才;引導廣大青年人才善於進行科研成果轉化,在生成和延長產業鏈發展中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鼓勵廣大青年積極學習科學知識和實用技能,樹立求真務實、嚴謹細緻的工作作風。
強化正向激勵,減少負面壓力,激發青年科技創新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這一重要論斷,從向“新”和求“質”兩個方面揭示出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實踐路徑,把科技創新從“關鍵變量”轉化爲高質量發展的“最大增量”。因此,當代青年向“新”求“質”,必須凸顯出科技創新的引擎和增量器作用,這就需要在科研主陣地中賦予強大動力。不難發現,影響青年科研人員創新動力的因素複雜多元,體現在主體意願、創新環境、實踐過程、考評績效等諸多方面。在實際科研環境中,青年科研人才往往面臨事業和生活的雙重壓力,在創新成效的考覈評價中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一方面,一些青年科研人員所獲得的薪酬福利和財政資助不足,其他非科研性質的任務重,從而阻礙原有科學探究和技術研發的推進;另一方面,青年科研人員在成果評價認定過程中可能會發現其投入和產出不匹配,從而消磨推進更深層次科技創新計劃的興趣熱情。因此,應當加大科研經費對於青年科技人才的穩定支持力度,幫助他們解決工作生活的後顧之憂;完善符合青年科技人才特點的統籌評價機制,打破“唯職稱”“唯論文”等固化僵化模式;落實以績效評價結果爲主要依據的動態調整分配機制,合理優化青年人才成長建功激勵機制;減輕青年科研人員的非科研事務壓力負擔,給予其更多自主和彈性成長空間,激發他們科技創新的內在動力。
完善政策環境,豐富平臺載體,構建青年科技創新生態
個人與環境緊密相聯,任何科技創新活動都是在一定環境下完成的,青年推進科技創新面臨着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的宏觀環境。爲此,構建和維護助力青年拼搏奮鬥所需要的良好科技創新生態十分必要。青年科技創新生態內在包含着政策環境和平臺載體兩個方面。從政策環境方面看,青年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所處科研環境的政策創新能級和態勢影響。以城市創新環境爲例,作爲全國首批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城市的合肥,近年來主動對接產業鏈並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持續爲培育新質生產力營造氛圍,通過多個城市高能級科創平臺聚攏青年科技人才。從平臺載體方面看,以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等爲代表的活動以賽促學,爲人才展示培養提供了實踐高地和交流平臺,促進培養更多能打出理論實踐“組合拳”的創新創業生力軍。因此,應當加大對創新型城市建設政策的解釋和宣傳力度,科學規劃青年發展型城市;鼓勵政府部門、高校院所、企業單位、社會組織間深化合作,共建共享科學研發機構,探索產學研一體化的深度融合模式;發揮共青團組織優勢,爲青年提供更爲豐富的創新實踐育人平臺和就業創業成長機會;不斷改進人才服務保障機制,加強有關青年科技人才的職業培訓、繼續教育、平臺建設,爲國際科技交流合作提供支撐。
(作者分別系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蘇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王雪博士生對文章亦有貢獻)
原文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