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應中美關鍵技術之戰
(圖/本報系資料照)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臺,與臺灣供應鏈高層會面引起關注,隨着川普政府即將上任,對於拜登政府發佈的關鍵與新興技術(CET)政策勢必進行重新檢視與調整。與拜登政府透過政府投資促進國內製造、推動「負責任的人工智慧」不同,川普一向偏好高關稅與交易手段。如此重大轉變對臺灣挑戰不小,因爲臺灣長期以半導體與資通訊產業優勢在全球扮演舉足輕重角色,一旦川普2.0採取更嚴格對中科技封鎖或要求高階產能遷美,勢必衝擊臺灣本土產業生態。
在國際技術標準方面,拜登政府已在2024年更新涵蓋18項技術領域的CET清單,並提出《美國政府關鍵與新興技術國家標準戰略》的實施路線圖,透過「合作訂定規則」模式主導全球技術規範。如果川普決定延續甚至加速這項標準競賽,臺灣便得擔心標準鎖定的排他性。
如果美中對抗加劇,國際標準組織的遊戲規則也可能因美方的地緣政治考量而變得更具競爭性。再者,美國若再度升高對中國的技術出口管制與關稅懲罰,臺灣在精密機械與電子組裝領域的供應鏈勢將隨之調整,一旦大陸市場遭封鎖,臺廠勢必要設法分散風險,尋找替代投資與生產基地。
另方面,川普過去對矽谷大企業多持保留態度,曾批評他們透過國際併購與外包壯大的營運模式。然而,如今馬斯克等科技領袖可能掌握新政府的政策發言權,直接影響關鍵技術的研發與政策走向。臺灣若能在高階封裝、先進晶片製程等領域保持領先,就能成爲美方「交易外交」的籌碼,但須警覺川普政府或會以稅制、補貼、談判條件等方式,迫使臺廠擴大赴美設廠或供應美國市場。如此動向將改變臺灣產業生態,對本土人才分配和整體經濟結構造成深層衝擊。
美國與中國在關鍵技術的競爭格局更是不得忽視。根據澳大利亞戰略政策研究所的20年關鍵技術追蹤報告(2003至2023年),中國在量子感測器、高效能運算、重力感測器、航太發射和半導體晶片製造等取得領導地位。在64項關鍵技術中有57項居於領先,美國則僅在7項領先。
面對如此迅速的版圖轉移,若川普2.0因此加大對中封鎖力道,臺商得面臨從零組件到終端設備的全球供應網絡劇烈重組。尤其在軍民兩用或高度機敏技術範疇,兩強角力勢必更加激烈,臺灣在政策與產業策略須更爲謹慎,避免因美中衝突而邊緣化。(作者爲中華經濟研究院輔佐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