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梵蒂岡「亡者之城」遺址開放了 古羅馬百姓公墓揭密

梵蒂岡地底下有一片「亡者之城」古代公墓,歷史可溯及西元1世紀至4世紀古羅馬時期。(美聯社)

位於義大利首都羅馬的「國中之國」梵蒂岡城,日前向大衆開放一處古羅馬時期公墓考古遺址,世人得以一窺2000年前的古羅馬喪葬儀式習俗的風貌。

綜合歐洲新聞臺、藝術新聞網站Artnet News報導,這處古羅馬墳冢(necropolis)遺址原本僅供專家學者申請出入,最近終於擴大開放參觀,內有許多大理石雕、壁畫、馬賽克與埋葬遺骨的墓穴與陪葬品,保存完好。這些遺骨屬於古羅馬時代社會中下階層的老百姓。necropolis一詞源於希臘文,意爲「亡者之城」(city of the dead),此處遺址位於古羅馬城牆之外,沿着通往市中心的「凱旋大道」(Via Triumphalis)路邊聚集而成。當時的法令規定,基於安全與衛生考量,死者不得於城內火化入土。

這處遺址面積大約1.1萬平方公尺,1940年代天主教教宗庇護十世(Pius X)打算死後葬身於使徒彼得(Peter the Apostle)之墓附近,因此要求探勘,1956年相關挖掘工作期間發現許多陵墓與露天墳穴,2003年增建地下停車場時又發現一處名爲聖羅莎(Santa Rosa)的墓羣,直到最近考古學家才把兩項發現連結起來。館方說明,西元4世紀可能發生一場坍方滑坡,這一片墳冢方能幸運保存。

梵蒂岡博物館開放古羅馬百姓公墓供大衆參觀,並陳列出土文物。圖爲一名幼兒死者陵墓的大理石雕頭像,註明壽命僅4年4個月又10天。(美聯社)

梵蒂岡博物館古希臘羅馬部門專家布拉希(Leonardo Di Blasi)說,這些古代墳冢可溯及西元1世紀至4世紀,埋葬的死者生前多爲羅馬城的奴隸、自由人(freedman)、工匠,有些人屬於古羅馬皇帝的財產,甚至標明「尼祿(Nero)的傭僕」。行業包羅萬象,例如羅馬市中心龐貝大劇院(Theater of Pompeii)的佈景主任、戰車比賽的馴馬師、林地維護人等等;當時嬰兒死亡率偏高,不少死者年紀未滿5歲。

身家相對富裕的死者,墳墓有大理石祭壇、石棺、陵墓等裝飾,提供了死者身分、生前生活方式與當時文化描述,與家庭、社區、城鎮、個人傳統的關聯度遠高於宗教。埋葬方式器具多樣,例如瓶葬、火化、易腐的籃子,也有可能僅以牀單包裹、如今僅剩骨骸的簡陋土葬。

2014年以來,這處遺址有部分區域已開放大衆參觀。梵蒂岡博物館此番爲整區遺址舉辦「凱撒羅馬生與死」(Life and Death in the Rome of the Caesars)展覽,上週五(17日)揭幕,館方闢設專用入口並提供導覽服務,大衆經網路預約可入內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