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TikTok降低對中警覺 臺灣年輕世代認同遇挑戰
隨着中國社羣媒體的全球影響力持續擴大,研究人員擔憂具有爭議的TikTok透過推送親中內容,逐漸軟化民衆對中國態度。而在臺灣,年輕世代價值觀和政治認同正面臨前所未有挑戰。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報導,根據「臺灣民意基金會」去年公佈的民調,20至24歲的民衆不再是臺灣認同比例最高的年齡層,與長期以來的趨勢背道而馳。而且有跡象顯示,臺灣年輕人數十年來日益強勁的支持獨立趨勢,可能也正在走回頭路。
這些變化有許多潛在原因,但對許多臺灣社會科學家和執政黨政治人物來說,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TikTok,這款具爭議性的中國社羣媒體應用程式在全球每月活躍用戶數超過10億。
智庫「臺灣民主實驗室」研究員Eric Hsu表示,TikTok不一定會讓臺灣年輕人自我認同爲中國人或同意跟中國統一,但它可能會降低他們對中國的擔憂和抵抗意志。這位研究員正在進行有關TikTok對臺灣社會影響的首次系統性調查。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以國家安全疑慮爲由,在去年4月簽署法案要求TikTok中國母公司字節跳動(ByteDance)出售這個短影音平臺,否則將於1月19日面臨禁令。
從TikTok恐讓孩童上癮,到它可能被用來傳播假消息,部分國家的官員和研究人員,尤其是西方國家,也對這個應用程式提出許多疑慮。但TikTok是否爲中國政治影響力工具的這個問題,在臺灣比任何地方都來得更重要。
臺灣的教育工作者和研究人員擔心,越來越多孩童在使用這個應用程式時,可能會接觸到看似無害內容,但卻讓他們對中國產生更多好感,並對自己的國家有更多負面想法,而他們懷疑這是北京當局刻意爲之的戰略。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林宗弘表示,身爲TikTok第一代用戶的臺灣高中生和大學生,他們的政治參與度比前幾個世代低。他說道:「過去幾年,年輕人投票意願大幅降低,我們擔心他們會對政治冷感、退縮,而這會對臺灣的政治未來產生巨大影響。」
「臺灣民主實驗室」的初步研究顯示,這些看似無害的內容可以成爲接觸較敏感政治內容的橋樑。研究人員模仿臺灣學生創立TikTok帳號,發現推送了幾天的舞蹈影片後,演算法就會開始推薦軟性政治內容。
其中有些是在臺北市西門町進行的街訪,臺灣年輕人被要求比較中國的「民主」與臺灣政治體制的弱點。
這與關於TikTok的國際研究結果相呼應。由美國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社會心理學家朱西姆(Lee Jussim)去年領導的一項研究發現,相較於Instagram和YouTube等其他平臺,TikTok提供有利中國共產黨的內容「高得不成比例」。
研究結果顯示,TikTok重度使用者對於中國人權紀錄的看法,明顯比其他人更好,對於造訪中國的態度也更加積極。
乍看之下,TikTok似乎不會構成威脅。根據獨立調查「2024臺灣網路報告」,只在中國營運的抖音和抖音國際版TikTok,僅有不到22%人口使用。
但在年輕人中,情況已經完全不同。根據政府支持的「臺灣傳播調查資料庫」,44%的臺灣小學生使用TikTok,而國中生的使用率更接近60%,高中生的使用率僅略微降低。
TikTok也可能以其他方式影響青少年的行爲。規模較小的研究發現,過去3年來,許多中國流行語已進入臺灣青少年的詞彙。
直到最近,中國北方用語「牛」(厲害的意思)在臺灣仍很少聽到,但已充斥在青少年的社羣媒體和現實生活中。也有高中老師提到,其他受中國影響的哏圖和遊戲同樣變得很常見。
研究人員表示,這一切看起來與政治相去甚遠,但看似無害的內容卻可能帶有政治意涵。Eric Hsu說道:「有很多人在抖音上販賣農產品,並展示他們誠實、努力的生活方式。」
他還說,臺灣年輕人「看到這些就會想,雖然中國政府可能不好,但中國人民純樸善良,所以我不需要(對北京當局)保持敵意」。
過去10多年來,兩岸間的投資、旅遊及學生等交流持續減少。中研院學者林宗弘認爲TikTok和其他平臺填補了資訊真空。
林宗弘指出:「由於許多聯繫被切斷,中國試圖透過社羣媒體接觸我們的年輕人。這使我們從未到過中國、對中國一無所知的年輕人對該國產生幻想,然後將對臺灣的不滿投射到幻想中的中國上。」
民進黨籍政治人物吳怡農提出了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法,這個方案在黨內受到歡迎,同時呼應了美國的作法,也就是臺灣政府應該以國家安全爲由禁止TikTok。
但反對派政治人物主張,政府不應干預言論自由。然而,民進黨立法委員兼資訊戰專家沈伯洋表示:「民進黨政府一旦在這方面有所行動,反對黨就會和我們激烈爭吵,指責我們限制言論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