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覓眼|綠城的壓力到底有多大?

作者信息Author Introduction

•八年券商從業,持證證券投資諮詢分析師

•十年財經媒體從業,資深記者

樓市新政一步步提振着市場預期和信心,在這一攬子政策中,對房企而言,現房銷售的腳步越來越近了。

和預售制相比,現售制帶來的最大考驗是現金流和運營能力。這對當下靠高週轉維持生計和行業地位的房企來說,無疑是一道必過的難關。

當年碧桂園第一個發明了高週轉戰術,最終引爆了現金流,當下綠城卻接過了它的衣鉢,經過五六年的貼地實踐,已經做到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據中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綠城從拿地到開工,全集團平均水平由2.1個月縮短到1.7個月;拿地到經營性現金流回正,從11.6個月進一步縮短到了9.5個月。

開盤提速同樣驚人。鷹覓君查詢到,綠城今年3月在西安拿的地塊,當下叫綠城紫棠苑的項目,5月就開盤預售了,前後僅用了兩個月,離當月拿地當月開盤就差最後一步了。

高週轉戰術在綠城的運營過程中扮演着極其重要的角色,它爲綠城帶來了衝榜的流量和或可能實現的利潤,而即將實行的現房銷售的新遊戲規則,無疑將會對公司帶來重大影響。

從歷史上看,凡是玩高週轉遊戲的企業沒有一個能善終,前有老孫的順馳,後有以恆大、碧桂園爲代表的大批民企的爆雷,綠城的未來能不能擺脫前者們的宿命,這是一個有意思的命題。

優等生

當年中交入主綠城有着宏大的地產抱負。作爲國資委欽定的16家地產央企之一,懷揣着珍貴的牌照,中交迫切希望自家地產板塊能晉級行業頭部,但自己的嫡子中交地產礙於種種原因裹足不前,只能把重任託付給了綠城。

2018年,新高管空降綠城,面對的是公司銷售乏力的局面,排名由之前的11名下滑到了17名。爲了快速擴大規模,實現頭部夢想,綠城開啓了非常規躍升之路。

自從地產行業有了全口徑計算銷售額的指標後,一些房企大聰明們便摸索到了衝規模的法門,它們擅長用非常小的自有投資額撬動非常大的銷售規模,從而快速獲得理想中的市場地位。

這個法門就是加大合作開發力度,包括小股並表操盤和合聯營企業投資。理論上,公司哪怕只佔10%的股份,如果與合作方協商好,那麼這個項目按章程規定就可以並表,把所有銷售額都算到這個公司頭上來。同時,參與合聯營公司的小額投資,也能把項目產生的銷售額全部算上。這些年來,一些公司的速度魔術就是這麼來的。在這方面,綠城算得上優等生。

財報數據顯示,從2019年開始,綠城合聯營投資總額陡然上升,從2018年的108億上升到了160億,此後三年繼續大幅上漲,頂峰是2022年的435億,比2018年上漲了303%,佔總資產比例也由2018年的4%,上升到了高峰期的8%。

鷹覓房研根據公開數據整理製圖

提升少數股東權益,要比加大合聯營投資晚一年,從2019年開始起飛。從這一年開始,公司少數股東權益佔比由29%起步,一直飆升到了2023年末的68%,截至今年6月末,這一比重依然高達66%。

由於多年小股操盤,導致綠城大部分項目的權益都倒向了合作方。換句話說,這個公司的名字雖然叫綠城中國,但大部分權益都不屬於股東,這也是這些年綠城歸母淨利潤低下的根本原因,賺的本就不多,還被合作方分走了大部分。

鷹覓房研根據公開數據整理製圖

2019年以來,綠城靠着這個法術,再加上高週轉,實現了規模的快速躍升,從2018年的1564億起步,最高幹到了2021年的3500億,位列行業老三,期間僅用了三年。

雖然這種法術對那些結硬寨打呆仗的真正的行業龍頭來說不太公平,但這種財務技術無可指摘。不過,綠城的虛胖是事實,眼下它正爲過去的聰明行爲付費,並且被迫加大高週轉的強度。

兩個世界

由於過去在行業拐點期衝規模而拿了很多高價地,所以我們看到現在綠城不得不持續大幅減值。今年上半年僅6個月,公司資產減值便創出了同期歷史新高,達到了14億,居然和去年全年的一樣多,這只是並表範圍內的減值。

在合聯營投資方面,也在經歷割肉期。今年上半年公司合聯營投資收益首次虧損,爲-2億,去年同期是5億,2022年同期是7億,2021年同期是4億,合聯營項目也在加大減值力度。鷹覓君估計,合聯營項目的減值可能纔剛剛開始。

其實,綠城眼下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減值,它真正面臨的問題是庫存積壓,去化艱難,減值只是這一問題的呈現。如果大部分項目都清算退出了,也就不存在減值問題了。

事實是,綠城的無論是少數股東權益還是合聯營公司投資額,至今依然與頂峰時期相去不遠,下降並不明顯,這意味着過去項目清盤退出的不多。

財報數據顯示,綠城的少數股東權益持續攀高,在2023年末達到了歷史最高位778億,這還是在這兩年大幅提高了權益拿地比重前提下的結果;今年上半年,這一數額依然高達721億,雖然比去年末有所下降,但依然處於歷史高位。這說明並表項目的去化相當艱難。

上圖來源於東方財富網

合聯營項目同樣如此。從財報數據看,綠城每年對合聯營公司的投資,已經從2021年最高峰的97億,下降到了2023年的53億,降幅45%,但投資總額卻下降得非常緩慢,今年上半年是395億,與2022年頂峰期的435億相比,僅下降了9%,說明絕大多數投資同樣也沒有退出。

這些數據說明了,2021年前後並表的項目,或參與的開發,歷經三四年直到今天依然不太好賣。綠城這種境況讓人深思。

從2021年下半年開始,民營企業開始爆雷,最根本的觸發點是銷售不暢帶來的流動性危機。然而從綠城的數據看,當時它並沒有比這些房企好到哪裡去。行業逆轉期高位接手土地,再加上高週轉,綠城的境遇可想而知。

不過,綠城命好呀,便宜的融資一直不斷檔,在2021年和2022年最難的兩年,獲得了歷史上最高的融資支持,分別爲905億和984億。

綠城雖然在存量上困難重重,但有了新的融資支持,爲保住行業地位,於是只能在增量上想辦法。事實上,綠城正是怎麼做的。新拿的土地普遍位置優越,新產品迎合市場更適銷對路,於是我們就看到了最近這兩年依然瘋狂拼地王、然後再度加碼高週轉的綠城。如果能夠從容不迫地生存和競爭,誰願意在一個大熊市裡在刀尖上跳舞。

根據中指研究院數據,綠城今年1-7月拿地金額228億元,位居行業第二名。據公開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綠城首開的18個項目整體銷售額超300億元,首開去化率高達78%。

任何特異事物的發生總能在背後找到機理。從生存線上穿越回來的綠城,當下活在兩個世界裡,一個銷售不暢,退出不易;一個高歌猛進,烈火烹油。偏偏就在這個時候,現房銷售時代馬上就來了。

現金流

在現房銷售制下,資金的經營週期顯著拉長,對現金流形成了極大考驗。表面上看,綠城的現金流非常充沛,實際上這又涉及了另一個財技。

2023年末,綠城的經營現金流淨額爲230億,乍一看這個數據不要太優秀了,但仔細分析一下就能發現其中的玄機。與行業慣例不一致的是,綠城的經營現金流裡沒有包括與合作項目的往來資金,這部分資金需要納入經營現金流,綠城卻將它們全部劃入了投資現金流。

上圖來源於綠城中國2023年年報

這樣操作也有一定道理,因爲綠城對一部分合作項目的借款收取利息,所以納入投資現金流也有一定合理性。至於只因爲收取一部分借款利息,而將全部往來款納入投資現金流是否具有合理性,這就是一個可商榷的地方了。

實際上,有的房企同樣借錢給合作項目收利息,但並沒有將往來款項劃入投資現金流。由此,也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綠城財報上公佈的經營現金流淨額在行業內並不具有可比性。

近幾年來,綠城一直這樣操作經營現金流。如果按照行業慣例將資金還原回去,公司2023年末實際的經營現金流淨額只有9億。這纔是橫跨兩個世界的綠城真實的現金流狀況。比較一下同行,一直搖搖晃晃的金地同期經營現金流淨額都努力撐到了22億。

不知綠城現在有沒有開始爲現售制的到來做準備,最好的結果是在政策正式實施前處理好了存貨問題,而這需要宏觀經濟形勢的配合。只有人們收入穩定,才能考慮置業的需求。

其實,綠城去庫存還有一個新問題。這一年多來,房地產市場發生了一些明顯變化,人們對“好房子”的需求增強,市面上新開發的產品很多都做到了100%甚至以上的得房率。綠城前兩年高週轉開發出的庫存產品,可能很多已經過時了。

這些年,綠城爲衝規模,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不僅差點把自己拖入生存危機,還留了很大的尾巴。不過,這些或許都不足爲懼,如果有一天綠城融資優勢出了問題,那纔是真正的生死局。

擦肩而過

可以不管不顧地向前衝,沖壞了也有融資兜底,這份事業好像不那麼難幹。不過,眼下綠城又要和一個很大的機會擦肩而過了。

今年開始,政策面開始對房企閒置的土儲出手了。7月,自然資源部研究出臺了三個方面18條政策措施,涉及鼓勵開發、規範收購收回、擬通過專項債券支持政府回收閒置用地等內容。對於土儲較大的房企而言,這一政策無疑是一針興奮劑。

對這些房企而言,新政蘊育着巨大的紅利。過去幾年大家都拿了很多高價地,如果硬着頭皮繼續開發,肯定面臨虧損的結局,但如果將這些土地收回、置換和調規成適合市場新形勢的土地,成本沒有變化甚至減少了,而盈利空間變大了,這無疑是改善公司基本面難得的良機。

今年中期的時候,很多龍頭房企不約而同地提出了盤活土儲的意向,包括保利、華潤和萬科等公司。比如保利,直接在中報裡就說了,“對於未開工存量土地資源,公司正積極響應存量土地盤活政策,在全國多個城市開展存量土地的調規、置換工作。”

遺憾的是,這樣的機會和綠城無緣了。由於連年高週轉,公司已經沒有多少閒置土地了,今年中報裡也沒有提到任何一句關於調整土儲的表述。未來,綠城只能在兩個世界繼續卷下去。從這一點看,綠城的路徑將會和其他龍頭房企明顯不同。

在市場上,沒有一家房企能像綠城一樣引發兩種極端對立的態度,社交媒體上經常看到兩個不同陣營的人手持論據針鋒相對——一種非常看好綠城,認爲它有產品,有資金,有拼勁,前途無量;另一種則看空綠城,認爲其一直存在的節奏和高週轉問題,即便不會讓公司步爆雷房企的後塵,也會讓發展趨於平庸。

你認同哪一派?

與作者爆料交流可加微信:lidongjie147258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