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丨是登山感悟,亦是對人生的註疏
阿茶
10月24日,世界級高海拔紀錄片《看不見的頂峰》登陸香港院線,短短一月獲得HK MOVIE4.0的高評分。不少香港觀衆在公開評論中稱電影“勵志”“感動”“高質素”,而該片的主人公張洪也在接受主流媒體採訪時,分享了自己作爲一個視障人士成功登頂珠穆朗瑪的感受。“路再難,走一步是一步。”這是張洪對登山的感悟,也是對人生的註疏。
珠穆朗瑪,極高與極寒的象徵,是自然之手的神蹟,是人類仰望的高峰。人似乎生來喜歡攀登。“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臺。”“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懸流千丈忽當眼,芥蒂一洗平生胸。”在詩人們的世界裡,登山不僅是爲征服,更是體驗一種豁達的心境,再次勇敢起來,面對生活,好好生活。
影片沒有將主題定格在盲人羣體的心酸與委屈之上,而是將他們視作平凡世界中的普通人,並將他們的所歷所想真誠地呈現出來。張洪,46歲的視障理療師,21歲因突發青光眼,一夜之間失去光明。他的人生或許註定與常人不同,但不會缺少常人所要面對的種種生活難題。生計所需的柴米油鹽,兒子的學業問題,大概率平庸而孤獨地老去,每一種中年人的心境,張洪都曾經擁有過。一次偶然的機會,張洪得知,美國視障人士Eric Weihenmayer曾登頂珠峰,這件事便在他內心燃起了一團火。
“一定要走出村子。”這是年幼的張洪內心的呼喊。張洪的父親也是一名視障人,幼年張洪時常牽着父親去耕種,那時的他就是父親的眼睛。然而貧窮的生活和命運的不公,讓張洪的父親時感憤懣,在一個晨光熹微的早晨,張洪不慎踩空,與父親翻倒在泥溝裡,被父親出言訓斥。“從那時起,我就想,我一定要走出去。”張洪在影片中這樣說。
此前,張洪不僅視障,而且還沒有任何的運動經驗,而且體能訓練、裝備購買、教練指導,都需要錢。在當地一家餐廳的開業典禮上,張洪作爲嘉賓站上舞臺。鏡頭一轉,他飲着老酒,向贊助方老闆表示:“哥向你保證,一定成功。”妻子的擔憂也影響着張洪的情緒,分別時他隱忍地看着淚灑當場的妻子,望向家鄉和父親的墳塋。等待他的,不僅是有形的珠穆朗瑪,更是心裡那座難以越過的高峰。
“登頂永遠不是最終目的,安全回到大本營纔是。”這是閱登山者無數的外籍教練的一句話。在攀登的日子裡,張洪和他的“助登者”強子會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這句話的意義。在大本營的拉練中,張洪真切體會到登峰的難度,體會到登頂絕不僅僅需要勇敢和決心,更需要信任和包容。當張洪體力耗盡時,強子不斷的催促讓他氣惱,而強子也最終意識到,他口中的“就幾步了”對張洪這樣一位只能靠觸碰去感知珠峰的人,意味着怎樣的艱難險阻。而張洪也慢慢明白,強子和當地的導引員們,或者承受着家人的不解,或者承受着腳趾凍傷的劇痛,在幫助他完成夢想的同時,也獲得了極大的共鳴和欣慰。
該片由紀錄片資深導演範立欣執導,他參與制作的《沿江而上》《歸途列車》《上學路上》等均是聚焦現實的佳作。《看不見的頂峰》亦始終將視角對準平凡人的掙扎與釋放,現實與遠方。張洪在對話中說,決定攀登珠峰就是爲了給家裡人一份更好的生活。他深深明白,一旦登頂成功,他將成爲第一位站上珠穆朗瑪的亞洲視障人士,隨之而來的商業價值也可以預見。但對於妻子夏瓊而言,從相識時共同憧憬未來,到張洪突然失明,她堅持的顯然與金錢無關,她所求的就是“一家人好好在一起”。“我愛海,他愛山。但是你們看,高山和大海也能在一起。”夏瓊在山海之間這樣表達。
夜幕下的珠峰大本營,飛雪模糊掉人的身影,幾盞頭燈排成一線,腳下是萬丈冰川,心中只有向前這樣一個信念。在登頂的最後時刻,張洪的氧氣瓶出現故障,強子和攝影師丁丁將自己的氧氣瓶遞給張洪,選擇在不遠的遠方爲他祈禱。張洪是幸運的。他看不到珠穆朗瑪,他不知道還有多遠,唯一確定的是,玉山高聳,數峰苦寒,每向前一步,就離目標近了一點。
珠穆朗瑪有句名言:不管你爲什麼來,重要的是,你來了。“其實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攀登一座山峰,這座山峰是看不見的。”張洪在採訪中如是說。人生確是如此,從容如何,凌亂何妨?如果人的一生就是一次長途跋涉的攀登,無論我們懷着什麼樣的理想,都不過是長程歷史上的霞光一現,而重要的,始終是用雙腳去完成坦途與崎嶇的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