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鏡頭看臺灣》臺灣工藝演譯轉型 爲創作面貌寫下註解

臺灣工藝演譯28+特展2日開幕,圖爲2019的得獎作品生命特徵,創作者張凱(一日一)破除木材的硬性印象,發展成逕自柔軟可塑的流線曲度,表達生命由中心向外發散、找尋出路,在不段的繞動後重獲平衡。(鄭任南攝)

臺灣工藝演譯28+特展2日開幕,圖爲2019的得獎作品生命特徵,創作者張凱(一日一)破除木材的硬性印象,發展成逕自柔軟可塑的流線曲度,表達生命由中心向外發散、找尋出路,在不段的繞動後重獲平衡。(鄭任南攝)

2009年得獎作品「變奏山水」橫貫展場,創作者李偵綾以電腦提花織機編碼轉換,解構再呈現,遠觀即爲一長條渲染的水墨,在反覆織作過程中,用手工換線不斷進行協調與對比,最終成就視覺上的風景變奏。(鄭任南攝)

2008年由臺東監獄受刑者創作的得獎作品「驅邪祈福-新船祭」,以傳統的二維藺草編織以立體化編法,表現出蘭嶼達悟族新船下水典禮的場面,熱鬧而生動。(鄭任南攝)

2009年的得獎作品「築構&足夠」,創作者黃明珠以心中理想的空間爲規範,逐一添加建造,如同磚瓦的疊砌,由單位元素組合成有機形式,運用整體和聚集的概念,築構完滿且動感,粗曠的鐵釘座架對比銀的柔美光澤,一切都在纖細的秩序中娓娓道來。(鄭任南攝)

2017年得獎作品「潛艇方舟」,創作者銀濟春打造出大洪水來臨前動物們日夜打造的方舟,啓航之時仍帶上了嬰兒,當螺旋槳旋轉啓動,各司其職的動物們躍然紛呈的熱鬧景象。(鄭任南攝)

2007年的得獎作品「蛻變」,創作者劉青芳將獨角仙下蛋、幼蟲、成蛹和羽化成蟲的生態在一樹枝上寫實呈現。(鄭任南攝)

李永得部長參觀展場,現場欣賞1999年的得獎作品「蛾舞」,創作者王賢民以完整的漆工藝在柱型球瓶呈現一場華麗的羣蛾逐光之舞。(鄭任南攝)

臺灣工藝演譯28+特展2日於北市新光三越百貨開幕,主辦單位將過去28屆「臺灣工藝競賽」的精華得獎作品進行展出,同時也宣告「臺灣工藝競賽」轉型爲「臺灣工藝獎」,擴大獎掖範疇,將以更宏觀、更全面性的角度來獎勵工藝領域人才,對於扶持工藝人才的協力者同樣給予肯定。

本次的「臺灣工藝演譯28+」特展以「舞臺」概念展現,梳理過去28年的競賽作品中所呈現的特出「形制」、「秩序」、「當代性」與「社會性」等創作面貌諸多創作面貌,爲過去的累積與現在的轉型寫下註解。

文化部長李永得、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主任張仁吉及財團法人新光三越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吳昕陽等來賓皆親自出席,共同宣告啓動轉型。 臺灣工藝中心表示,臺灣工藝產業發展隨着政經社會變遷,每個時代各有不同對應及支持產業發展的方式,「競賽」即其中一種。透過競賽提供工藝人才發表與發揮能力的舞臺,給予榮譽和獎金的激勵與支持。轉型後的「臺灣工藝獎」,對應當前社會趨勢,不只獎掖個人卓越創作,亦獎勵提供良好創作環境或資源予的協力者或事件,肯定其於知識、技術、場域、資本、其他支持資源或收藏、教育、社會推廣及其他實踐行動等,對於建構工藝人才支持系統之貢獻,這些共同優化整體創作環境的作爲令人敬佩,也必須讓社會周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