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公募表示,債基比權益基金乾淨...

隨着蔡經理被調查,公募迎來強監管時代,金融圈對基金經理被調查這事也是議論紛紛。

今天筆者看到一種觀點,有公募人士表示,如果簡單把公募投研劃分爲股債,債要純粹的多,做好宏觀研判、交易策略,信用債和利率債都有很清晰的邏輯。

到了這裡,筆者認爲沒啥問題。像利率債,什麼國債、政策性債券走的是市場利率的邏輯,比如貨幣寬鬆,利率下行,國債收益率下行,債券價格也會漲,如果銀行買國債,資產端收益率是下降的;

比如信用債則主要集中在企業債、金融債、次級債等,這類債券收益率更高,風險也更高,一家企業經營的好,業績好,企業債利率自然低,你拿到的收益低,但穩定;而次級債則收益率高,風險也高,比如地產債,本金都很難拿回來。

該公募繼續說,相對於債基的純粹,股票則不一樣,5000多家上市公司,基金經理有權選擇投誰不投誰,上市公司在金融機構各類業務聯動較多,可以“價值交換”的空間大。

是,權益基金經理有更多的選擇權,同時和上市公司、金融機構聯動較多,牽扯的利益也會多,容易出事。但是,債基持倉是不透明的,是不是空間也不小?

有業內人士表示,信用債裡面的門道可多了,只不過大廠不敢碰而已。但股票裡的各種門道大廠不也同樣不敢碰麼?退一步說,權益基金每年好歹還要延遲披露兩次全部持倉呢,債券基金可不需要,永遠只寫前五大。

金石隨筆查了查,比如銀河景泰純債等一般債基確實只披露5家淨值最大的債。(隨意查找的一款產品,和本文所談乾淨不乾淨相關內容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