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逛廟宇 傳承澎湖乞龜民俗
澎湖縣湖西鄉立幼兒園13日安排學童到鄉境內熱門廟宇乞龜,圖爲龍門觀音宮的大米包龜,幼童覺得有趣又難忘。(湖西鄉公所提供/許逸民澎湖傳真)
澎湖西乞龜民俗,雖然元宵節起連2天因春雨鬧場,導致多年定期舉辦的外垵漁火因此順延2天。但學童對於乞龜民俗好奇不減,包括馬公市立幼兒園和湖西鄉立幼兒園都相繼安排體驗,希望讓孩子們從小熟悉傳統、尊重信仰,爲未來世代留下更深厚的文化記憶。
繼馬公市公所辦公大樓在元宵節當天,首度提供由鎖港紫微宮與南甲海靈殿敬贈的2只百斤米包龜,供幼童們體驗元宵「擲筊乞龜」習俗,上了一堂文化體驗課;湖西鄉立幼兒園13日也安排全園學童到鄉境內熱門廟宇乞龜,親身參與並體驗澎湖特有的傳統習俗。
馬公市長黃健忠與湖西鄉長陳振中分別指出,乞龜文化不僅蘊含平安長壽的祝福,更是澎湖歷久彌新的信仰象徵。而認識一個地方文化,最好的地方就是從廟宇開始,乞龜活動不僅是民間信仰的表現,更承載着「知恩、惜福、回饋」精神,希望透過這次體驗,讓孩子們從小認識家鄉文化,學會珍惜並懂得感恩。
湖西鄉立幼兒園昨日上午分2梯次帶領全園學童,前往有金磚龜的尖山顯濟殿與4萬3000斤大米包龜的龍門觀音宮,體驗乞龜傳統。現場看到大米包龜與創意烏龜展示,讓幼童們覺得有趣又難忘。
幼兒園強調,乞龜活動不僅是向神明祈求,也讓孩子們學會感恩與回報,這對他們的成長過程會有所助益。
陳振中說,澎湖元宵節期間的乞龜不僅是信仰表達,更是人們與神明建立連結的一種方式。廟方每年精心準備不同的「龜」,供信衆乞求祝福,而民衆在心願實現後,也會回贈更大、更具價值的龜,形成一種善的循環,展現信仰與誠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