呦呦鹿鳴:歷史長河中的祥瑞之光|新知

文博時空/文文博時空 作者 張明娟

文物攝影|杜廣磊

“呦呦鹿鳴,食野之苹”,出自《小雅·鹿鳴》,是《詩經》的“四始”詩之一。開頭以鹿鳴起興,一羣糜鹿空曠的原野上悠閒地吃着野草,不時發出呦呦的鳴聲,十分和諧悅耳。同時體現了當時殿堂上嘉賓的琴瑟歌詠以及賓主之間的互敬互融之情狀。從這首琅琅上口的雅樂可以看出,鹿寄託着一份對清平治世的祈盼。

在遠古時期,鹿是人們狩獵、祭祀的對象,而鹿角便是早期部落首領的冠冕,只有地位最高者才能佩戴。至商周時期,各種權利的角逐,普通狩獵變爲軍事演練和王權祭祀活動。因此,鹿有象徵着政權和地位。例如,楚漢爭霸時,《史記·淮陰侯列傳》記載:“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與之類似的還有“逐鹿中原”、“鹿死誰手”等。此外,鹿也是祥瑞的象徵。《春秋運鬥樞》稱:“瑤光散爲鹿。”瑤光,即祥瑞之光,祥瑞之兆。鹿的引申含義十分美好,人們常用“鹿”代替“祿”表示文運與仕途,寓意加官進祿。鹿也通“路”,有四通八達,一帆風順之意。後來,人們將鹿與象徵長壽的仙鶴、松樹等放在一起,構建了中國人所追求的長壽寓意。

01

夏商西周時期

夏商時期,由於特殊的自然地理條件及氣候變化,居住於河湟谷地的原始居民逐漸採用農牧兼營的經濟生活形式,他們也逐漸邁開了征服青海廣闊草原的步伐。20 世紀 30 年代開始,在湟水流域、黃河沿岸發現了許多史前文化遺存。1923 年,“卡約文化”因爲首次發現於湟中縣雲谷川卡約村而被命名。

從卡約文化遺址出土文物可見,他們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製器具,幾乎都是夾砂陶,陶器質地比較疏鬆粗糙,器形比較簡單,便於提攜。這些陶罐上施用黑彩或深紅色彩,圖案多爲幾何形,如三角形紋、網格紋等,常見鹿紋和大角羊紋等動物圖案。這也是先民崇拜自然的一種表現。這個鹿紋彩陶罐,出土於青海地區循化阿哈特拉墓地。

夏商 鹿紋彩陶罐 青海省博物館藏

彩陶罐器表以黑彩繪制鹿紋,鹿角碩大且分叉,四肢卻較爲短促,口沿上用黑彩繪出重疊三角紋,頸部用黑彩繪一圈斜向相交的短線網格紋,腹部以黑彩順時針方向繪製了七隻佇立張望的大角鹿,描繪的形態十分生動,顯示出高原動物獨有的特性。

《詩經·商頌·閟宮》記載:“白牡騂剛,犧尊將將”。這裡,“犧”的本義是純色的祭祀牲畜,在古代意爲牛,可以理解爲毛髮純色之牛。這座銅犧尊於 1984 年出土西西安張家坡西周墓地,現珍藏於中國考古博物館。

西周 銅犧尊 中國考古博物館藏

銅犧尊是一種盛酒器,出現於商,沿用至周。這座銅犧尊整器的獨特之處在於作神獸形,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聳立雙角及兩耳,曲頸短尾,四蹄足,身有雙翼,頭頂立一卷尾虎,胸前及臀部各有一條回顧式立體卷尾龍,獸背鑄有橢方形尊口,蓋鈕爲立體鳳鳥。其蓋內底部和器體腹內各有兩行六字銘文:“鄧仲作寶尊彝”。因此,這件犧尊也被稱爲鄧仲犧尊,是青銅禮器中難得的藝術珍品。

02

戰國

《墨子》有云:“荊有云夢,犀兕麇鹿滿之。”戰國時期荊楚之地氣候溫潤,草木豐盛,犀牛麋鹿等非常多。鹿由於性情溫和,具有靈性,被楚人視作祥瑞之物,能帶來吉祥、幸福和長壽。因而在楚墓中常能看到鹿形或有鹿角的器物。

戰國 銅鹿角立鶴 湖北省博物館藏

這隻長頸神鶴,在曾侯乙墓中處於最尊貴的東室,是墓室中重要的鎮墓獸。造型極爲獨特,身體、雙腿、鹿角與底板均可自由拆卸與組裝,鶴的頭、頸與鹿角都裝飾着精美的錯金工藝,且均飾錯金渦雲紋和圓圈紋,而背脊與雙翅周邊則原本鑲嵌有綠松石,現已遺失。腹、背部飾斜寬道羽毛狀紋,中間夾有三角紋、凸形脊紋,翅上飾浮雕蟠螭紋和小圓圈紋;腿上飾渦雲紋;爪上飾回紋;座板四邊中部各有一壁虎形銜環紐,上飾勾連雲紋。鶴嘴部右側有銘文一行七字:“曾侯乙作持用終。這件鹿角立鶴以誇張變形神秘的造型,凝聚了延年益壽、得道成仙等美好願望。

傳說,古隨國國君是個極愛音樂、注重禮義的人。一次,隨侯及衆文武聽師乙演奏,忽然,音樂聲起,不同凡響,大殿內時而百鳥啼春、蜂戀花蕊。衆大臣咋舌稱奇,沒想到音樂是如此美妙。

衆人正在議論,忽聽宮外面有“僕、僕”之聲,內侍飛奏曰:“啓奏大王,殿外忽飛來無數異鳥,不知何故?”這時又見一奇鳥,鹿角鶴身,立於殿前梧桐樹上,引頸高歌。師乙道:“世伯,剛纔侄兒所奏之曲,乃《文王出巡》曲,自有百鳥相隨,今鹿鶴鳥飛至,主吾主洪福齊天。”衆臣又不解,齊問鹿鶴鳥來歷。師乙道:“那鹿角鶴身之鳥,乃娥皇洞神鳥,名曰朱雀。它的到來,乃大吉之兆!”後來,隨侯又命工匠照朱雀鳥形狀鑄之供於公宮之上,以爲鎮國之寶。從此,隨國果然國泰民安,天下大治。

戰國 彩繪漆木臥鹿 湖北省博物館藏

在古代藝術作品中,鹿常常被視爲長壽的象徵,因爲鹿能確定“仙草”靈芝的位置,找到長生的寶物。彩繪漆木臥鹿採用圓雕技法,分別用整木雕刻出鹿的頭和身體,再通過榫卯結構扣接在一起。鹿的頭頂兩側插有真實的梅花鹿角,翹首顧望,神態嫺靜。通體髹黑褐色漆,繪製彩繪斑紋,紅、黃、銀白彩繪變形鳳鳥紋、捲雲紋、雷紋、波浪紋等栩栩如生,又有一種神秘意味。

戰國 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方案座 河北博物院藏

銅方案在造型上展現出動靜交融、別緻新奇的魅力。方案的底座是一個圓形底盤,由四隻跪臥的梅花鹿——兩雄兩雌——共同承託。鹿背上,四條神龍昂首挺立,雙翼雙尾舒展,而龍尾則巧妙地環繞着四隻展翅欲飛的鳳鳥。

戰國 錯金銀銅虎噬鹿屏座 河北博物院藏

該器是戰國中山國最鼎盛時期的國王墓葬中出土的一件稀世珍寶,從氣勢上可見當時中山國的強盛。

戰國 狩獵紋卮 山西博物院藏

卮是古代的酒器,最主要的特點就是圓筒形器身,直壁,深腹,有環形鋬耳或半環耳,有些有蓋,有些無蓋。狩獵紋卮,顧名思義,就是以狩獵紋飾雕刻爲主的盛酒器皿,共有上中下三層圖案,描繪了古人捕殺虎、鹿的狩獵場景。

03

漢朝

酒樽的歷史可追溯至戰國時期。漢代,酒樽的使用更爲盛行,其用途也更爲廣泛,不僅用於盛裝酒水,還用來溫酒或保持酒香。

西漢 胡傅溫酒樽 山西博物院藏

這是一對別緻的銅製酒器。蓋中央巧妙地設計了一個提環,環繞其周圍的是三個精緻的鳳形鈕,爲整體增添了幾分優雅與靈動。而在器底,則巧妙地安排了三個矮小的熊形足,穩穩地支撐着整個樽體。更爲獨特的是,樽身上方有一條寬闊的條帶,將器身巧妙地劃分爲兩個部分,形成了獨特的視覺焦點。

不僅如此,這件酒樽更是通體鎏金,表面還施以彩繪,使得金色的光澤與色彩鮮豔的彩繪相互輝映,呈現出一種富麗堂皇的韻味。仔細觀察會發現彩繪中巧妙地融入了虎、象、鹿、馬等動物形象。酒樽上精細雕刻的紋飾,不僅展現了虎、豹、熊羆、駱駝、羚羊等北方草原山林中的野獸,體現了遊牧民族對自然界深刻的觀察與尊重;同時,也細膩刻畫了九尾狐、羽人、仙兔等漢代神話中的神仙形象,描繪了漢人對超凡脫俗、追求長生不老的嚮往。這種藝術上的融合,不僅是一種形式上的結合,更是深層次文化觀念和審美理念的交流與融合。

銅雀宮鹿像塼拓片圖 漢佚名 臺北故宮博物院

04

三國兩晉南北朝

這件三國時期陪葬器,以其灰白胎體和青釉色展現了古代陶瓷的質樸與雅緻。穀倉罐又稱“魂瓶”,源於西漢,興於三國,盛於宋代,衰於民國,是一種流行於中國南方地區的隨葬明器(又稱冥器)。造型繁複,裝飾多樣,用以祈望死者仍能保持生前的種種享受,取安魂、招魂之用。

三國(吳) 青釉堆塑樓閣人物鳥獸穀倉罐 故宮博物院藏

穀倉設計巧妙,整體分爲兩部分,上層爲精緻樓閣,堆塑着各種裝飾,如守門的小狗、樓檐上的鳥兒和忙碌的老鼠,崇樓兩側亭闕下方還有八位侍從正演奏着熱鬧的樂曲,侍從表情各異,手勢不一。穀倉罐體外側則塑貼有鹿、豬、魚等動物,樓閣門正下方還有一龜馱碑,碑上刻有“永安三年時富且洋(祥)宜公卿多子孫壽命長千意(億)萬歲未見英(殃)”24 字。周圍還夾雜刻劃狗、魚、龍等紋飾,另有“飛”“鹿”“句”“五種”等字樣。器物上所飾鳥獸紋飾呈現一片祥和、富足安樂的景象,堆塑與貼塑紋飾更是體現了三國時期高超的制瓷工藝。

魏晉 鹿角金步搖飾 內蒙 古博物館藏

鹿角步搖冠由馬面基座、鹿角花樹、桃形搖葉三部分組成。馬面圓首寬額,頰部呈弧線內收,鼻尖內鑲藍色寶石,上連三道金粟珠,額頭開四個圓孔,鑲插雙角雙耳;耳上用狹薄條金片圈出鑲口,內嵌桃葉形寶石;鹿角整體似一棵盤曲多枝的連理花樹,它由一根分出兩支,大枝在後,小枝在前,角梢各懸綴桃形金葉一片。佩戴者行走時前後擺動,角和耳朵也隨之而動,使整個鹿角靈活生動,富有神采。北方遊牧民族在造型藝術上,最顯著的特點是象徵性造型,在廣袤的草原上,以精美的藝術品,訴說着“萬物有靈”。

北魏 佚名《九色鹿本生圖》 敦煌莫高窟257窟 圖片來源:文字敦煌

《九色鹿本生圖》內容選自《佛說九色鹿經》,描繪九色鹿在江邊救起溺水者,囑咐溺水者不要告訴他人自己的行蹤,溺水者感激並應允下來。王后夢見九色鹿,要求國王捕捉,國王便下令懸賞,溺水者告密。國王率衆前往捕捉,九色鹿向國王痛斥溺水者見利忘義的行爲,國王聽後慚愧不已,於是放走九色鹿,王后心碎而死;告密者也得到報應。

九色鹿作爲故事的主角在刻畫上尤爲重要,一是採用“異時同圖”的處理方法,即不同時間和地點出現的角色,運用連續空間轉換的方式,串聯起單獨的片段形成一體。二是色彩突出,壁畫以莫高窟常見的磚紅色爲底,石青、石綠、深赭等顏色因地制宜地使用,九色鹿一改現實中的褐色,用亮眼的白色繪製,一方面點明主角,另一方面白色帶來的聖潔感突顯出九色鹿善良的品質。

整幅畫在佈局上採取從“兩端開始、中間結束”的漢畫橫卷形式,即一端爲九色鹿救人,另一端爲王后夢鹿、衆人追捕,中間則是故事的高潮——九色鹿痛斥溺水人,獨特的佈局方式凸顯了故事的戲劇衝突。線條粗曠奔放,簡潔厚重,是迄今爲止國內外發現的鹿本生故事繪畫作品中,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畫作,同時也具有提醒世人惇信明義的教育作用。

05

唐朝

進入繁榮的唐代,絲綢之路上往來頻繁,因此唐代金銀器中出現了很多並非來自本土的技法、圖像和風格,給後代金銀器的發展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在鹿紋方面,唐朝較秦漢時期的鹿紋有着較大的變化,比如唐朝鹿紋上的部分鹿角已不似前期那般寫實,出現了靈芝狀和蘑菇冠等形狀,更符合鹿在人們心目中的“仙獸”的形象。當時還會採用鉤尾鹿或麋鹿等文藝鹿種,鹿紋的形態優美、紋理清晰,富有裝飾性,並被廣泛地應用於宮廷裝飾和美術創作中。

唐代 臥鹿紋金花銀盤 赤峰市喀喇沁旗文物管理所藏

這件銀盤 1976 年於赤峰市喀喇沁旗出土,是窖藏金銀器中製作最精美的一件。盤心正中鏨刻一浮雕瑞鹿,頭頂肉芝,前肢踡曲,毛髮濃密,身飾梅花斑點。外周鏨刻折枝石榴、闊葉團花。

在銀盤的底部刻有一行楷書,表明哈達溝門銀器窖藏是公元八世紀末期由宣州刺史劉贊在宣歙一帶製作進貢給唐德宗皇帝的貢品。據記載,德宗時期國庫空虛,只好依靠各道府州縣進貢度日,劉贊正是在這種環境下製作這批精美的金銀器進貢給德宗。德宗皇帝后來又把這批金銀器回賜給奚王,成爲多民族國家的歷史見證。

唐代 馬鞍前橋金飾件 青海省博物館藏

這件馬鞍前橋金飾件,是木質馬鞍上的裝飾。整刻帶狀紋飾,上層爲纏枝紋,下層以花卉裝飾;中間帶狀紋飾內容豐富,居中爲寶象花,兩側分別有獅子、奔鹿、翼馬依序對稱分佈,兩頭以杏葉收尾。動物形象栩栩如生,纏枝花精緻優美。

唐代 狩獵紋銅杏葉 甘肅省博物館藏

杏葉是掛在鞦和攀胸(鞍子的附件)等帶子上的飾件,在薩珊馬具的影響下唐朝開始流行。銀杏葉有時也簡稱銀花。白居易詩“翩翩白馬稱金羈,領綴銀花尾曳絲”,說的就是垂於馬胸前的銀杏葉。

狩獵紋銅杏葉通體鎏金。正面有浮雕花紋,兩邊飾左右對稱的卷葉紋。葉面雕刻了一幅騎射圖:上部武士騎馬射雁;下部猛獅捕鹿圖,獅子被獵手用長矛刺胸,做咆哮狀,尾部上翹彎曲。葉飾構圖複雜而嚴謹、雕造細微、做工精良、圖案造型生動,明顯受到西亞風格的影響,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06

宋朝

宋朝受道教文化的影響,更是賦予鹿神秘、仙氣飄飄的形象。當時的鹿紋主要以梅花鹿和麝鹿爲紋樣,其中以梅花鹿更爲豐富多樣,有站立、奔跑、悄然撤退等多種形態。宋代鹿紋的特點是紋理細膩、圖形流暢、簡約而不失鮮活,體現了中國古代藝術高度發展的特點。此外,宋朝出現了將鹿與園林建築結合的造型。

北宋 龍形脊飾 中國考古博物館藏

這件龍形脊飾 1991 年至 1992 年出土於河南洛陽北宋衙署庭園遺址。該遺址是在中國古城中首次發現宋代園林,爲研究宋代大型官府衙署的園林建築佈局的整體風貌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遺址共出土垂獸 12 件,此爲其中之一。從表面看,器物龍頭張牙吐舌,卷鼻上揚,額部飾以寶珠紋或刻有“王”字,頭頂有枝狀鹿形角,怒目而視。此爲北宋時期皇家官式建築專用,反映了大宋時代西京城的繁華景象,是難得一見的北宋時期的大型高等級建築構件。

後唐 彩繪浮雕武士石刻 國家博物館藏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五代時期漢白玉彩繪浮雕武士造像共計兩尊。兩位武士都身穿盔甲,手持寶劍,威風凜凜。上圖武士頭頂落有一隻鳳凰,腳底踩着一頭臥牛,手中的劍尖對應腳下臥牛頭頂蓮花。另一位戰士頭頂落有盤龍,腳下則踏有一頭臥鹿,手中的劍尖同樣對應臥鹿頭頂的蓮花,代表了佛家護法神天王的形象。

值得一提的是,這件畫像磚也曾發生過幾次豐富的“轉手經歷”。直到 2001 年 5 月,經多次交涉,美國海關總署在紐約世貿中心將其交還中國。同時,紐約大收藏家安思遠先生向中國捐贈了青龍肩臥武士石雕。歷經千辛萬苦,一對彩繪武士石刻終於團圓。

鬆芝羣鹿圖 北宋牟仲甫 臺北故宮博物院

該圖繪鬆蔭下雙鹿,旁有翠竹靈芝。二鹿聳起耳朵,目光凝視同方向,似爲某事所驚動。畫家以極精緻的筆法,描畫出二鹿的形態,捕捉到自然界中生動微妙的剎那,這就是宋朝畫家的長處。

猿鹿圖 南宋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這幅畫是諧音畫或雙關語,傳達了考試成功的希望。中文名稱“元鹿”(長臂猿和鹿)是“第一(地方獲得)權力”一詞的諧音。

07

明朝

明清對鹿的刻畫更寫實,也更豐富,出現了奔鹿、行鹿、站鹿、臥鹿等多種姿態,並與仙鶴、松柏等元素結合,明朝鹿在器物中往往不是主題紋飾,常與其它紋樣共同組織構圖,以半浮雕形式出現。

明 “六合同春”帶銙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帶銙是古代附於腰帶上的裝飾品。“六合同春”意指天地四方,萬物皆春,多以鹿取“陸”之音,鶴取“合”之音,花卉、松樹、椿樹等取“春”之意,一同組成吉祥圖案。

明代 銀鎏金福祿壽 蘇州博物館藏

銀鎏金福祿壽出土時位於銅鏡之上,正中爲金銀質“壽星”像,仙鶴和小鹿位列左右。這三位神祇常被結合在一起供奉,成爲吉祥如意、福大財多、長命百歲的象徵,展示了中國古代民間世俗生活理想的真實寫照。

羣鹿圖 明文徵明 大英博物館

此幅繪鹿羣呦呦於長鬆淥水,高嶺深澗中。所繪鹿羣繁而不亂,細節刻畫周全。

08

清朝

清代也少見單獨以鹿爲題材的玉器,常與其他動物組成含有吉祥寓意的圖案,如鹿又具有長壽的涵義,所以把鹿和鶴連在一起雕成玉佩,寓意鶴鹿同春。

清 翠雕鶴鹿同春圖山子 故宮博物院藏

玉山子是皇室最愛的貢品種類之一。整體呈青綠色,顏色深淺不一。工匠雕刻出層巒疊嶂的山峰,泉水沿山谷處緩緩流下,溪流之上搭建小橋,溪流右岸有兩棵松樹高聳,樹下有兩隻鶴;左岸有兩隻小鹿,一站一臥。此爲傳統的鶴鹿同春的吉祥圖案,松鶴表示長壽,鹿諧音“祿”,表達了長壽福祿的願望。

清 青玉鶴鹿松紋山子 遼寧省博物館藏

青玉質地,畫面中雕刻有蒼勁的松樹,松樹下面有仙鶴和鹿在嬉鬧。鬆、鶴、鹿都是長壽的象徵。

清 青白玉鹿 遼寧省博物館藏

玉鹿呈跪臥狀,前腳半曲,似有站起來的態勢。玉鹿體型圓潤,通身素淨,頭微微上昂,側頭,口中銜有一顆靈芝。

清乾隆 粉彩百鹿尊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此尊端莊碩大,通體施白釉,釉上繪山石、樹木、羣鹿,筆觸生動細膩,是清代宮廷陳設用瓷,在乾隆粉彩瓷中堪稱上品。尊身多以青山綠林爲景,通體繪羣鹿,故名“百鹿尊”,因“鹿”與“祿”諧音,故有福祿之意。

柏鹿圖 清沈銓 旅順博物館

此幅是沈銓翎毛走獸畫的 代表作之一,極爲清麗活潑。寫實功力 深厚,氣氛幽 靜清香。畫面有蜂、猴、雀、鹿,代表封侯,爵、祿。

雙鹿圖 清沈銓

清 佚名 乾隆皇帝一箭雙鹿圖

圖繪乾隆皇帝騎馬射鹿,而且一箭擊中雙鹿的場景。此圖不僅顯示出乾隆皇帝老當益壯、身手敏捷的體能和他嫺熟的馬上騎射技術,而且也顯示了他所使用的御用弓具有優良的品質。乾隆皇帝對弓的材質、工藝、性能等有着極高的要求,其所用的弓有數十張之多,多爲木胎,外面固以牛角筋膠,內面貼樺皮,中加暖木爲弓把,弦爲鹿皮製,彈力大而且耐用。每次狩獵畢,乾隆皇帝命將擊中過獵物的弓貯藏起來,並在其上刻留功績,如:“乾隆二十二年帶領準噶爾投降人衆木蘭行圍上用寶弓,在依綿豁羅圍場射中一鹿”。

此圖沒有落年款,但是通過乾隆皇帝微胖發福的體態可以推斷,此圖反映的是乾隆皇帝晚年的秋獮行獵活動。史料記載,乾隆皇帝直至 79 歲(1789 年)高齡還能搭弓射箭,馳騁獵場。從畫風來看,畫中的人和馬有可能爲艾啓蒙所畫。

其他相關的鹿文物

鹿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

鹿紋彩陶盆 新石器時代

玉鹿 西周 玉器

銀臥鹿 戰國至西漢 金銀器

鹿形銅帶鉤 戰國 青銅器

高士撫鹿圖玉飾 唐至五代 玉器

白地印劃鹿紋海棠形枕 宋、金 瓷器

彩繪開光躍鹿卷草紋瓶 南宋 瓷器

彩繪開光躍鹿牡丹紋蓋罐 南宋 瓷器

羣鹿紋帽頂 遼金 玉器

立鹿紋飾 金元 玉器

玉臥鹿 金至元 玉器

“鹿鶴同春”筆架 明 玉器

瑪瑙巧作“鶴鹿同春”花插 清

開光鹿紋手爐 清 琺琅

清末民初剔紅山水人物紋鹿耳瓶 清末民初 漆器

圖片 | 杜廣磊

排版 | 小謝

設計 | 尹莉莎

版權與免責:以上作品(包括文、圖、音視頻)版權歸發佈者【文博時空】所有。本App爲發佈者提供信息發佈平臺服務,不代表經觀的觀點和構成投資等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