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成中國一萬年

良渚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 良渚反山M12出土的玉琮王及紋飾線圖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玉人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良渚文化晚期玉琮 凌家灘遺址出土的雙虎首玉璜 葉舒憲 劉斌

主題:“良渚:玉成中國的關鍵節點”暨《考古中國——玉成中國一萬年》新書發佈會

時間:8月12日

地點:良渚博物院

嘉賓:葉舒憲上海交通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劉斌考古學家,良渚古城發現者,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

玉文化考古深刻闡釋了中國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萬年以前,東北玉器首先登場;五千年前,以良渚文化爲代表的玉文化首先統一長三角,繼而在距今約四千年之際統一了中國。

8月12日,中信出版·大方聯合良渚博物院、上海交通大學神話學研究院,在良渚博物院貴賓廳舉行了《考古中國——玉成中國一萬年》的新書發佈會。該書主編、“玉成中國”觀點的提出者葉舒憲教授和著名考古學家、良渚古城發現者劉斌一同分享了玉文化的交流與傳播。

玉成中國一萬年據考古發現最新數據而定

主持人:請《考古中國——玉成中國一萬年》的主編葉舒憲老師,先來講述書中提到的核心觀點——玉成中國。

葉舒憲:2013年,本書的作者之一孫周勇先生當時是石峁考古隊的隊長,在陝西的北部,即靠近長城的黃河邊上,發現了中國史前最大的石頭城——400萬平方米。那時上海交通大學和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的專家聯合考察了當地史前石城,聚焦大量玉兵器生產的材料來源情況。經考察發現,陝西、內蒙古、山西附近都沒有玉礦。那麼大件玉器的批量生產,其玉料是從哪兒來的呢?當時認爲石峁和文明起源之際的玉料開採、運輸和傳播有密切關聯,這就把史前中國的一條重要文化脈絡呈現出來了。

本書封面上的“中國”兩個字,採用的是“中國”二字最早出現時的西周青銅器何尊的金文寫法,把玉琮和小玉環用在“中”和“國”兩個字之中。何尊銘文有“宅茲中國”一句,即“中國”二字最早出現的寫法。甲骨文“中”字是一個旗杆,如今封面設計把玉琮套在旗杆的中間了。繁體字“國”從“或”,中間的圓圈就像一隻玉璧環。如此來看,如果沒有漢字記載,除了玉禮器以外,沒有更合適的載體或者符號來幫助我們認識更早的中國。這個載體剛好是距今一萬年在中國境內出現的玉器,即題目所說的“玉成中國”。

這本書的特點就是利用從北方到南方再到中原的重要史前遺址,呈現出了甲骨文漢字出現之前玉文化是如何先統一中國的,其大致關鍵節點在良渚遺址。

該遺址剛好是5300年前興起,終結是在4300年前,良渚文化結束200年後纔有所謂的夏朝。良渚的重要意義在於將玉禮器首先變成建構地方性王權國家的重要符號。那時沒有金屬,沒有青銅禮容器,沒有文字,但有了城,玉和城剛好構成了中華文明區別於地中海西方文明的最大特點。沒有黃金和銅,但是玉禮器的符號到良渚時期已經傳播了將近5000年了,而今天終於能夠將這“上五千年”的脈絡揭示出來了。

主持人:您講到“國”這個字,其實“家”這個字也跟玉是非常相關的,請您再介紹一下。

葉舒憲:有人認爲今天“國”字方框中間一個“玉”,是不是簡體字,其實不是。這個寫法在古代魏晉以後就有了,和繁體字“國”並行,古代叫俗字,寫起來比較簡單。中國人形容天下最寶貴、最有價值的東西時愛說“黃金有價玉無價”。“國”是用了一種物質來標誌這個文明的價值觀。

關於“家”一字,要談一下安徽含山縣距長江約20公里的凌家灘村發掘出的凌家灘文化。2007年,這裡出土的最大的一件玉器有80多公斤,是迄今所知最大的史前玉器——玉豬。從5300年前的80多公斤的玉豬,到距今2000年之際的漢代,它變成漢代貴族喪葬用玉的標配,叫玉手握,即墓主人兩手各握一隻玉豬。我們可以看到文化沒有中斷,通過玉的符號再來看甲骨文,爲什麼“家”寫成了房子裡有豬,便迎刃而解了。特別是凌家灘遺址最新發現的一件玉豬,在北方興隆窪文化就有用雙整豬來給墓主人隨葬。這些現象讓我們知道:原來我們文明中很多事物都是“上五千年”已經“規定”好的。

談及一萬年,就要提到2018年在中華書局新出版的《哈民玉器研究》中採用的圖,該書是8開的全綵圖。這是一個接近白玉的扁珠或者叫扁環,其遺址距今一萬年,更早期還在舊石器時代,出現在中國吉林省;再晚一點是黑龍江的小南山玉器,距今9200年,一個遺址出了將近200件玉器,數量非常驚人。所以玉成中國一萬年的說法,是根據考古發現最新的數據來定的。

中國從多元走向一體始於9000年前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有請劉斌老師就考古發現的角度談談,玉文化的交流互動是如何呈現了中華文明從多元到一體的發展歷程。

劉斌:考古學在中國剛剛走過了100多年的歷史,在100多年前我們是不瞭解中國4000年以前的歷史是什麼樣子的。中國考古人用100多年的時間建立了中國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玉成中國”這個名稱也非常好。

那麼什麼東西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這個元素或者中國文化自古至今的傳承呢?是玉。中國從一萬年前開始用玉到現在還是喜歡玉,跟西方人喜歡寶石是不一樣的概念,這與一萬年以來的玉文化影響是有關的。從考古發現可以看出,一萬年以來的中國文化是從多元逐漸走向一體的過程。玉是可以遠距離傳播的,通過玉可以看到文化之間的交流。

在9000多年前黑龍江饒河流域的小南山遺址,是我們現在發現最早玉文化的遺址,出土了戴在耳朵上帶缺口的玉珏,還有玉管,其中玉珏的造型非常有特點。從最早的黑龍江小南山遺址,到8000多年前的內蒙古到遼寧的興隆窪文化;從8000多年前到7000多年前的這個階段,最早玉珏的造型在東北地區開始流行;到7000多年前傳播到了長江下游地區,長江下游地區的環太湖流域的馬家浜文化和錢塘江南岸的河姆渡文化都有玉珏,同時也有跟東北相似的玉管,還有彎形的小掛件。玉珏不僅僅是耳朵上的裝飾,還具有某種觀念形態,所以它的傳播從興隆窪文化到長江下游地區直線距離大概是1500公里左右。我們可以看到整個東北地區和東南地區長江下游的文化交流,所以中國從多元走向一體,不是到4000年前纔開始,其實從9000年前就開始了。

在長江下游地區,玉珏仍然流行,但從山東地區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一直再往南,產生了玉璜。玉璜開始是一個窄窄的長條形,從6000年前開始在長江下游開始流行,在長江下游黃河下游普遍流行,逐漸發展,形制越來越變寬,璜發展到5000多年前的時候,就變成一個寬扁的、半璧爲璜的物件。其流行很廣,是女性貴族的身份代表,在胸前佩戴玉璜,這是6000多年前的一個重要標識。

這時東北紅山文化的玉龍,在長江下游地區的崧澤文化晚期也有,它和紅山文化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同時在靠近長江中游一點的安徽凌家灘文化也有,從東北紅山文化到凌家灘文化,到良渚文化的早期,都有玉做的物件。其中,我們還可以看到玉人,這在凌家灘文化裡面有典型意義。玉人在凌家灘文化裡邊有兩個造型,一個是站着的,還有一個坐着的,都是當年的首領和巫師的形象。玉人是一個祈禱的樣子,雙手在胸前,後來在紅山文化也發現了玉人,其造型跟凌家灘是一樣的,可以想象這兩個文化之間應該有着直接的交流關係。

從考古發現來看,我們相信在長江中下游凌家灘文化和東北的紅山文化應該有着直接的交往關係,纔會出現這樣相似的玉器上的共性。再往後到5300年前開始,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就成爲中國玉器的集大成者。當時沒有金屬,最珍貴的東西就是玉,玉成爲用來標誌身份和用來祭神的載體。玉文化在良渚的主要功能是祭神跟表示身份。我們後來的玉璧,例如和氏璧這種形制,最早是良渚文化發現的。

通過玉可以看到一萬年來文化交融的過程

劉斌:說到良渚文化,我們稍微回顧一下良渚的歷史。良渚文化是從1936年被發現,再到1959年被命名,而真正開始認識良渚的玉是到1973年江蘇吳縣草鞋山遺址,第一次發現了隨葬玉琮、玉璧的墓葬。後來在江蘇常州的寺墩遺址,上海的福泉山,浙江餘杭的反山、瑤山也有發現。反山的23號墓是到目前爲止發現玉璧最多的墓葬,裡面出土了54件玉璧,是當年的一個貴族女性的墓葬。反山發現之後,我們對良渚玉器就有了一個更加全面的更加客觀的認識。良渚文化裡邊的玉器,將其歸納出來,主要是象徵身份跟階層的玉禮器,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玉琮,最早在草鞋山遺址發現,後來在寺墩遺址、上海福泉山也發現了玉琮。

玉琮有一個逐漸簡化的過程。在良渚文化發現之後,最初是刻了很多神像的載體,到後來它只有橫線、豎線,到了良渚文化的最晚階段,就沒有紋飾了。例如龍山時代的距今4300年以後的文化,廣富林遺址裡面出的玉琮的分界線只有橫線、豎線,就沒有刻神的面具、神的臉等紋飾了。在距今4300年以後龍山時代,可以看到玉往北方的傳播和往南方的傳播態勢。往北是山東五蓮丹土遺址出的玉琮,往南就傳到了廣東的石峽文化,再往北就到了陝北和山西的陶寺遺址。在這個時期,該地出土的玉琮完全就是廣富林遺址的造型,可見其文化的交流。

在延安邊上有個遺址叫做蘆山峁遺址,裡面出土了良渚文化的玉琮,應該是在良渚文化的晚期傳過去的;除了玉琮還有石刀,也是東南地區良渚文化的產物。從這件玉琮的材料到造型來看,都可以看出是長江下游地區的良渚文化在4000多年前就傳到了陝北,我們可以看到長江下游地區在4000多年前和陝北地區的文化交流。再往西北到了青海、甘肅、寧夏,也發現了很多的玉琮,大部分沒有紋飾。從5000多年前一直髮展延續到4000多年前,可以看到玉琮在中國的版圖上,從東南傳到廣東,到陝北,到甘肅青海,人們都在崇拜同樣的東西。

再往後是歷史的傳承和文化的傳承問題。我們發現良渚的玉琮在四川成都的金沙遺址被髮掘出來了。這是良渚文化晚期的玉琮,但是三星堆文化時期傳到了古蜀國的時候,仍舊被當做一個神聖的東西。古蜀人做了很多的仿製品,所以在三星堆遺址、金沙遺址都有很多的仿製品,也是刻了有分界線的玉琮。

從玉文化的角度可以看出中國這麼大版圖的文化交流圈,玉琮從5000多年前到商代,基本上是一脈相承,早期的各地區文化不同,最後走向一體。牙璋在4000年前,北到陝北,南到廣東,再往南到越南北部,整個中國在那個時候通過這樣的一個東西,可以看到文化的統一性。通過玉,我們不僅可以看到玉成中國一萬年,也可以看到一萬年以來文化交融的過程,所以“中國”不是一個靠政治統一的版圖,是一個從9000年前以來的文化交融形成的文化共同體。

(文中文物圖片引自《考古中國——玉成中國一萬年》)供圖/中信出版·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