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大㵢:美臺討論共同生產武器

美國五角大廈10日發佈,「印太產業韌性夥伴」於7、8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召開首屆會議。中華民國國防部軍備副部長徐衍璞(前排右四)也出席,位列官員大合照前排。(摘自美國國防部官網)

美國國防部10日公佈,美國主導的「印太產業韌性夥伴」區域論壇於近日召開首次會議,國防部軍備副部長徐衍璞出席了此次會議。駐美代表俞大㵢近日接受美媒訪問時指出,臺美已就共同生產武器展開討論。

美國國防部10日發佈,「印太產業韌性夥伴」(PIPIR)於7、8日在夏威夷檀香山召開首次會議。由五角大廈負責武器採購與維護的次長拉普蘭特(William LaPlante)主持,來自印太與歐洲大西洋地區的成員國資深軍備官員出席會議。五角大廈並公佈各國官員大合照,徐衍璞位列前排。

聲明稱,PIPIR是一個盟友和合作夥伴組成的多邊論壇,旨在增強國防工業韌性、促進印太地區持續的區域、經濟安全和繁榮。會議共成立4個工作組,分別是維護、生產、供應鏈韌性、及政策和優化;拉普蘭特表示,PIPIR將有助加強成員在印太地區生產和維持作戰能力方面的集體能力。

五角大廈成立「印太產業韌性夥伴」是繼1月發佈《國防工業戰略》報告後的進一步行動。該報告稱,美國「友岸外包」夥伴包括澳洲、加拿大、歐盟、印度、以色列、日本、墨西哥、韓國、臺灣和英國。

《外交家》雜誌於9日刊登7日對俞大㵢的專訪。俞大㵢指出,臺美正在討論,也許臺灣購買的一些武器可以在臺灣生產或組裝,使臺灣成爲軍事供應鏈的一環,這能解決部分交付武器延遲的問題。

前美軍太平洋陸戰隊司令、退役中將魯德(Steven Rudder)8日在華府智庫「大西洋理事會」線上討論會指出,美國成立「印太產業韌性夥伴」是爲了運用更多策略達成共同生產武器的目的。考量到臺海衝突可能性、衝突發生後提供臺灣武器的難度,及臺灣彈藥需求等,讓臺灣參與武器共同生產與維護完全合理。

美臺商業協會副會長馬珞丹(Lotta Danielsson)也在會上表示,臺灣加入「印太產業韌性夥伴」,可學習美國與他國共同生產武器的經驗,如美國與日本共同生產飛彈、與印度共同生產戰機引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