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糖尿病 每天這段時間「避光」!簡單省錢有效

澳洲最新研究顯示,防治糖尿病可從控制特定時段的「光照」入手,方法簡單也不構成經濟負擔。(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糖尿病長期列爲臺灣10大死因之一,衛福部統計每年奪走近1萬條人命,全國糖友逾200萬人且年增約2.5萬名患者,患者以常見於成年人的第2型糖尿病爲主流,這種慢性病與併發症對健康影響很大,防治已成重要關鍵。澳洲一項萬人長期研究顯示,夜間暴露在亮光環境會增加第2型糖尿病罹病風險。這項發現對於夜貓族是一大警訊。

綜合美國《紐約郵報》週二(25日)、澳洲9 News週三(26日)報導,南澳省福林德斯大學(Flinders University)研究團隊本月在國際權威醫學期刊《刺胳針》(The Lancet)發表糖尿病研究報告指出,將近8.5萬人平均追蹤約9年結果顯示,凌晨0時30分至清晨6時這段時間暴露於明亮的光線之下,人體生理時鐘受到擾亂,更有可能罹患第2型糖尿病。

第2型糖尿病屬於慢性病,發病時期以成年之後爲主,患者無法產生足夠的胰島素或無法妥善運用胰島素,導致血糖值上升。肥胖、飲食調配不良、缺乏運動是三大主要風險因子。福林德斯大學團隊追蹤了英國人體生物資料庫(UK Biobank)8萬4790人健康狀況,接受追蹤前均未罹糖尿病,參與者以腕戴式光線感測器紀錄光照時數。

澳洲福林德斯大學研究顯示,午夜暴露於亮光環境會增加糖尿病罹患風險,這對於夜貓子而言是個不小的警訊。(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追蹤約9年期間,確診第2型糖尿病1997例。除了光照,第2型糖尿病其他罹病因素也納入考量,包括生活習慣、睡眠狀況、輪班工作、飲食、心理健康等,最終發現夜間光照仍爲預測糖尿病罹病有力因子。

分析顯示,白天接觸的光線量對於罹病風險沒有影響,但凌晨0時30分至清晨6時這段時間接觸強光會導致人體晝夜節律紊亂,導致胰島素分泌與葡萄糖代謝發生變化,進而影響人體調節血糖濃度的能力,最終引發糖尿病。此前睡眠品質不佳與第2型糖尿病發病存有關聯的證據,在福林德斯大學這項研究成果也獲得呼應。

研究報告作者之一、福林德斯大學副教授菲力普斯(Andrew Phillips)說,研究結果表明,夜間減少光線接觸量、保持周遭環境黑暗,這是預防或延緩糖尿病發生的好方法,對於高危羣亦然,不僅簡單而且不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