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未成年人犯罪,北京通州法院發佈審判白皮書

北京通州法院審判白皮書深解未成年人保護

“希望你以後能把互聯網技能用在正確的事情上,好好學習,努力成爲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這張車票送給你,回家看看爸爸媽媽吧!”

“法官,謝謝您,我已經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以後一定會改過自新,不辜負您的幫助……”

在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小吳利用網站資源,非法解封涉嫌詐騙的QQ號並以此獲利。北京市通州區人民法院在依法作出判決後,爲讓小吳更好迴歸社會,特地聘請心理老師對其進行心理疏導,促使其真誠悔悟。

這樣的故事,僅是通州法院開展未成年人審判工作的一個縮影。近期,通州法院對外發布未成年人審判白皮書,在總結該院近年來涉未成年人案件審理情況的同時,提出涉未成年人犯罪預防及被害預防警示,引導號召全社會通過立體化構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體系、加強心理教育等方式,共同關注、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

未成年人涉網犯罪數量增多

據通州法院政治部主任郜超介紹,近5年來通州法院受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尋釁滋事、故意傷害等傳統刑事案件佔比有所下降,強姦、盜竊犯罪佔比攀升,犯罪行爲呈現團伙化、成人化、作案手段多樣化的特徵。從未成年人受侵害的刑事案件類型來看,未成年人人身權受犯罪侵害類案件依然佔較大比例,其中熟人作案佔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犯罪主體的絕對多數。

白皮書顯示,多數侵犯人身權利犯罪案件系因爭強好勝引發,源於與同學、朋友間發生衝突,實施犯罪時往往沒有預謀,因未成年人的情緒具有衝動性以及不穩定性,未能合理控制情緒,從而實施衝動型、激情型犯罪行爲。侵害未成年人權益犯罪多發生在被告人住所、賓館、出租房等具有一定隱蔽性的封閉場所。此外,校外培訓機構等青少年活動比較密集的場所,同樣是行爲人實施侵害行爲的易發地。

郜超表示,隨着未成年人羣體互聯網普及率不斷提升,除傳統線下作案方式外,未成年人涉網犯罪數量增多,作案方式包括利用社交平臺和軟件實施網戀強姦、隔空猥褻、網絡詐騙、幫助信息網絡犯罪活動等。

“因青少年與成年人有着不同的性格可塑性,大多數罪錯未成年人的行爲模式尚未完全定型,若能及時開展有效的心理幫教並介入行爲矯正,將對預防其再次犯罪,重新融入社會具有顯著幫助。”郜超說,基於此,通州法院近年來依託未成年人特色法庭對罪錯未成年人開展法庭教育,講解法律知識,進行成長教誨,並聘請心理諮詢師依託“啓航驛站”對罪錯未成年人開展心理輔導,幫助其解開成長困惑,深挖犯罪癥結,制定心理康復計劃。此外,由未成年人父母依託親情小屋“啓航驛站”對罪錯未成年人開展親情教育,促進雙方坦誠交流,反思家庭教育方式。

應尊重孩子意願以合理方式探望

涉未成年人權益的民事案件中,主要呈現出要求增加撫養費案件增多、探望權糾紛爭議較大、部分案件當事人撫養權爭奪方式不當造成未成年子女情感缺失等精神傷害的特點。

在通州法院審理的一起案件中,陳某與張某婚後生育了女兒小張,雙方後來協議離婚,約定孩子由男方張某撫養,女方不支付生活費。此後,孩子一直隨父親生活。後來,陳某訴至法院,稱張某阻止其探望孩子。對此,張某表示,自己並未阻止孩子與母親聯繫,是孩子自身不願意。法官詢問後,小張表示,“即將中考,目前不希望陳某打擾自己的學習生活”。對此,法院審理認爲,孩子年齡較小,其尚不能正確、客觀地對待母親探望問題,且孩子的成長和教育離不開母親的陪伴,故法院依法支持陳某的探望權;同時,法院考慮到孩子的牴觸心理,確定以網絡平臺雲探視方式爲宜,次數爲每月兩次。

法官表示,法律賦予了父母在離婚時爭取撫養未成年子女的權利,但是行使該權利應當從保護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出發,通過合法的手段來實現。現實生活中,部分家長以搶奪、藏匿未成年子女等方式爭取撫養權,或是人爲阻斷未成年子女與父母一方的血肉親情,這些都會導致未成年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缺乏父愛或者母愛,造成情感缺失的精神傷害。此外,在變更撫養關係糾紛中,少數未成年人父母會以不當許諾或誘導威逼方式影響未成年人向法庭表達真實意願,將自身的意願凌駕於未成年人需求之上,這麼做也極易對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產生不利影響。

對此,通州法院在審理涉撫養權、監護權、探望權的相關案件中,探索引進社會觀護制度,委託專業的社會觀護員對涉案未成年人相關背景情況進行社會調查,對涉案未成年人權益受侵害情況及時干預,對判決、調解後的執行情況進行跟蹤考察,最大程度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

立體化構建預防青少年犯罪體系

“對於青少年自身而言,要增強守法意識,加強自我保護,合理宣泄情緒,增強糾紛化解能力。家長也要加強監護職責,增強防範意識,重視安全教育,在生活中爲孩子樹立行爲榜樣。”通州法院少年法庭副庭長王歡歡表示,在日常教學中,學校應優化課程安排,強化未成年人法治教育、道德教育、心理教育及性教育,主動與家庭、社會進行聯動,立體化構建預防未成年人犯罪體系,社會各界也應當通過多方協作拉緊未成年人犯罪預防的高壓線和司法保護的保障線。

王歡歡提醒,青少年應當加強學習法律知識的主動性,通過報刊、法治節目、學校組織的法治教育活動等多種方式,提高自身法律意識,學會以正確、合理的方式處理糾紛;將網絡作爲學習成長工具的同時,加強自我防範意識,自覺抵禦網絡上不良信息的污染,警惕網絡陷阱。父母教育子女的過程中,應當要情感和理智相結合,掌握表揚和批評的場所和分寸,對子女既關心、愛護又要保持冷靜的心態,避免過於嚴厲或溺愛。學校老師應對離異家庭、缺損型家庭孩子給予更多關注,使孩子因爲家庭結構不穩定受到的傷害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彌補。

“如果自身權益被侵害,孩子們一定要善於避險,勇於維權。”王歡歡提示,未成年人要注重自身修養,忌逞強好勝,儘量避免與人發生矛盾;在面對對方挑釁時,應事先考慮可能出現的後果和危險,避免衝動行事;在已經遭受侵害的情況下,切忌激怒加害人,使加害升級,應想辦法脫離險境,還應記清加害人體貌特徵,及時報案。

對於父母,王歡歡建議,應引導未成年人遠離網吧、酒吧、KTV等場所,減少不良環境對未成年人思想的侵蝕;發現未成年人遭受不法侵害時,應第一時間保留相關證據並向公安機關報案,鼓勵未成年人揭發犯罪行爲,同時接受專業人士的心理幫助,幫助未成年人克服被害後的心理陰影。

編輯/彭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