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你丨倪漢克:“荷浦珠還” 向中國捐贈文物150餘件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今天,我們要來認識一位荷蘭的朋友,今年73歲的倪漢克,他已經在中國生活了16年。在2023年拿到了五星卡,也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中國古語謂物失而復得,人去而復歸,爲合浦珠還。而倪漢克的故事,也是“荷浦珠還”,這裡的“荷”指荷蘭,“浦”指上海,二者跨越近萬公里,但因爲荷蘭人倪漢克,結下了深厚的情誼。
這是18世紀的景德鎮窯青花帆船圖花口盤,於2008年迴歸中國。東漢的綠釉陶人形燭臺、東漢的綠釉陶望樓、漢代的彩繪陶鼎……這些都是自2008年到2019年迴歸的中國文物,如今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館。而這一批跨越千年的文物之所以得以歸家,都與一位荷蘭人息息相關。
他叫倪漢克,是荷蘭的一位藝術品收藏家,也是第一位向上海博物館無償捐贈大量文物的外國人。
在上海博物館的展館中,倪漢克輕車熟路地帶着我們在館內參觀。來到他所捐贈的文物前,他拿出一本小冊子,上面一一記錄着他所捐贈的文物信息,開始滔滔不絕地向我們介紹起來。
2024年上海博物館東館完工,並開始逐漸對公衆開放。爲了更好地向觀衆展示中國古代青銅器、瓷器的發展,倪漢克所捐贈的文物也被轉移了過來,其中也包括一個陪伴他長大的瓷器藏品櫃。
如今,倪漢克定居在長春。每當他來到上海,他都會來到上海博物館來看看他的“老友”們。
家族三代遞藏
中國文物東歸故里
倪漢克作爲一名外國人,爲什麼擁有這麼多的中國文物?他與這些文物又有着什麼樣的故事呢?
在明清之際,中國的貿易瓷經過海運進入到歐洲大陸,一度風靡了歐洲市場。倪漢克的祖父出於個人喜愛,購買、收藏了大量外銷瓷器,並傳承給倪漢克的父親,也正是在這樣的家庭氛圍濡染之下,倪漢克自小就與瓷器結緣。
在歷經了兩代人的遞藏之後,倪氏家族的藏品也變得極其豐富。
受家風濡染,成年後的倪漢克,開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和藝術品情有獨鍾。
然而,在倪漢克的祖父與父親相繼去世後,情況發生了改變。家藏瓷器被傳承給家族成員後,數量逐漸減少,一部分藏品或遺失或被轉賣。
1991年,倪漢克在他的父親去世後繼承了一部分藏品,但他做了一個和家族其他成員不同的選擇,決定要繼續擴大收藏,通過多種渠道購買、收藏,讓倪漢克手上的藏品得以擴充了近40%,其中有大量的中國藏品。隨着藏品種類和數量不斷豐富,倪漢克開始思考,該如何更好地安置他所擁有的家族三代流傳下來的藏品。
2007年,56歲的倪漢克因工作原因第一次來到上海。在上海博物館參觀時,館內展示的皇家瓷器,讓他爲之癡迷。這也讓他聯想到自己收藏的藏品可以有更好歸宿。
倪漢克當即決定,要將他收藏的這一批稀有外銷瓷器送回給中國。回到荷蘭,在對瓷器進行整理之後,他就與上海博物館取得了聯繫。
在2008年,倪漢克將家族世代珍藏的,共計97件瓷器無償捐贈給了上海博物館。曾經的明清貿易瓷,載着中國印記遠航西去,如今,它們在倪漢克家族三代人的呵護下,跨越萬里,東歸故里。
爲感謝倪漢克這般無私的舉動,在2011年4月16日至10月23日,上海博物館還專門組織並拿出了100件從未對外展示過的御用皇家瓷器,遠渡荷蘭,在荷蘭海牙市立博物館舉辦一場爲期半年的中國明清官窯瓷器展。
“將流失海外的文物歸還中國
是正確的做法”
在倪漢克2008年捐獻出他所收藏的中國瓷器後,他決定跟隨他的瓷器搬到中國,開啓他的新生活。
在這裡,他愛上了中國的美食,愛上了中國的山川河流。當然,他最愛的,還是中國文化。在2008年首次捐贈的10年後,他在2018年、2019年,將此期間收藏的珍貴文物又相繼捐贈給上海博物館。至此,倪漢克總計向中國捐贈文物150餘件。
在捐贈出所有瓷器後,倪漢克迷上了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和漢代陶器。
在2018年至2019年,倪漢克相繼向上海博物館捐贈了兩批珍貴文物,共計54件,其中就包含這些珍貴的清中晚期亞洲象牙塔。
時至今日,倪漢克共計捐贈中國文物150餘件,他認爲只有將這些流失在海外的文物歸還給中國纔是正確的做法。
作爲一位捐贈大量文物的外國友好人士,倪漢克還獲得了他渴望已久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
如今倪漢克和他的愛人,已經定居在吉林長春生活。閒暇時,倪漢克也會約中國朋友聚餐、旅遊,感受中國的山川美景。
讓中國文物“回家”
倪漢克作爲一名外籍人士,至今已先後三次向上海博物館捐贈其收藏的中國陶瓷、青銅、牙雕文物等總計達150餘件,年代自商代至明清,跨度近3000年。爲了讓跨越千年的中國文物東歸故里,倪漢克付出了很多努力。他說,將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歸還中國是正確的做法,如今,看到它們在博物館被展陳、被銘記,他感到非常開心。
倪漢克在2023年終於拿到了渴望已久的外國人永久居留身份證。如今,已經在中國生活16年的倪漢克,定居長春,雖然不再收藏,但依舊繼續熱愛着中國文化。感謝倪漢克對文物保護與傳承的深厚貢獻,希望未來有更多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能夠早日東歸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