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家中心納社安網 挨批負向福利

全臺66處原鄉與都會型原住民族家庭中心,服務部落與移居市區的原住民,透過晤談了解原民需求,進而轉業合適資源,是中心最主要的業務。記者蘇健忠/攝影

全國六十六處原鄉與都會型原住民族家庭中心,針對部落、移居市區的原住民提供家庭、家暴性侵諮詢及就業職訓服務,協助轉介社福資源,不過,衛福部將於明年起將原家中心納入社會安全網計劃,成爲「原民區的社福中心」,不少社工對此感到擔憂,學者更直言,此變革將讓部落更依賴國家,失去自我解決問題能力。

衛福部社家署代理署長張美美表示,考量原住民族文化、生活習俗、語言具特殊性,衛福部去年十一月與原民中心討論後決議,將原家中心定位爲「部落的社福中心」,未來原家社工處理脆弱家庭時,辨識指標、評估工具等,均與社福中心相同。社家署將於九月起舉辦共識營,協助訓練社工人員。

衛福部今年五月十五日向行政院提出「強化社會安全網計劃修正內容」,接受中央補助、委託民間團體設置的六十六處原家中心,明年起將改由中央直接委託民團進用社工執行個案、團體、社區工作及宣導講座,社工人數維持二二三人不變,並將以二原家設置一名督導爲原則,巡迴督導業務。

一位不具名的都會型原家中心社工表示,原家中心業務衆多,未來若加入脆弱家庭業務,恐會降低團體工作量能。此外,都會型原家中心社工很難在市區找到族人,必須長期駐點檳榔攤、卡拉OK等場所,才能找到需要服務的個案,絕非一般社工所能勝任,「必須聘請原住民族誌工,自己人才能打入自己人的圈子。」

政治大學社工系教授王增勇表示,原家中心應納入社安網成爲「網中網」,並非將其消滅,原家中心有其獨特性,應繼續揮文化轉譯、福利橋接等功能,與具公權力的社福中心合作,提供原住民族服務,而非直接把原家中心變爲原民地區的社福中心。

他說,以一般社福模式取代原家中心,原住民族集體性不被重視,逐漸形成「文化殖民」效果,削弱部落自我解決問題的能力,讓部落功能萎縮,鄰里之間不再互相照顧,對原住民而言是「負向福利」。

原民會主委曾智勇表示,原家中心將參照社會福利服務中心需求評估指標,社工人員在考量文化特性差異性下,評估原住民族脆弱家庭需求進行處遇及提供服務,不會影響原家中心發展具文化特色服務的在地服務。他說,原民會將持續努力,透過原家中心服務轉型,強化並建構原住民族社會安全網,確保原住民族脆弱家庭都能儘量即時得到應有的關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