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說“老子”,被編輯誤會並修改成“我”,文章發佈後網友沉默

當我們進入大學,涉及到寫畢業論文、進行畢業設計以及參與學術研究等問題時,老師經常會強調嚴謹性的重要性。對於文科生來說,也許還相對容易一些,但對於理工類的學生而言,就算是一個數據錯誤或一個小數點的位置錯位,可能都會帶來不可估量的影響。

在學術領域,最忌諱的就是不嚴謹、不認真的態度。有時候,我們可能並不是因爲不懂而犯錯,而是因爲存在誤解或者沒有完全理解所導致的。這種情況可能會引發笑話或者產生嚴重後果。

院士說“老子”,被編輯誤會並修改成“我”,文章發佈後網友沉默了

每個專業的同學都會掌握自己專業內的術語,但對於其他專業可能會感到陌生,甚至產生隔行如隔山的感覺。特別是一些專業術語在不同領域可能會有不同的理解,導致誤解和困惑。

以自稱問題爲例,許多學生在寫論文時會用"筆者"來稱呼自己。對於文科學生來說,還有許多優雅的稱謂,但最直白、簡單的稱呼還是使用"我"。然而,最近有一個編輯在編輯文章時卻引發了一場小小的笑話。

他編輯的一篇文章講述了中國工程院副院長杜祥婉在某學術論壇上發表的一系列言論,其中批評了違反學術道德的行爲。其中有一條涉及評價指標體系改變的言論,編輯引用了一句院士的話:

“我一生只寫了一篇文章,只有5000字,按照現在的學位標準,可能連碩士學位都得不到。”這句話引起了讀者的疑惑和困惑,大家不禁陷入了沉默。直到有人從另一個角度理解這句話,才恍然大悟:或許這句話含義另有一層意思。

讓我們試着揣摩一下這位院士所說的5000字的含義。也許,這是一個誤解的開始,也許編輯理解錯了,解讀誤了其中的意思。也許,這裡的“我”並不是指代院士本人,而是指老子這位著名的思想家。

只是這位編輯誤以爲杜院士在自稱,將“老子”改成了“我”,從而引發了這場笑話。網友們現在都笑翻了,紛紛覺得這位編輯真是個天才。當然,也有可能是編輯誤解了,這種情況確實存在。

不過按理來說,編輯們大多數都是文科專業出身,尤其是學新聞學或出版與編輯的,他們怎麼會犯下這樣低級的錯誤呢?也許真的是大腦一時短路,導致了這場誤解。

文科生和理科生之間的鴻溝,確實是一時半會兒彌補不了的

爲了還原杜祥婉院士的清白,有人上網查了一下,在知網上發現杜院士的發文總量高達298篇。如果說院士被誤解爲一生只發了一篇論文,那真是令人鬨堂大笑。

這也暴露了如果只學純文科的一個弊端,就是思維方面可能缺乏基本的邏輯訓練。理科生通常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雖然在藝術文學方面不如文科生那麼專業,但一眼就能發現問題所在,避免犯下基本的邏輯錯誤。

這也提醒了學習新聞學的學生,新聞學非常注重嚴謹性,絕不能出現將一個新聞報道搞錯的情況。這不僅對個人是一種傷害,也違背了新聞學的職業標準。

學習新聞學的重要性在於培養學生堅持求證真相的操守。一個不懂得辨別真假、混淆黑白的新聞人可能會誤導公衆,甚至破壞社會的公信力。因此,作爲未來的新聞從業者,必須保持對真相的追求。

你們怎麼看待這件事呢,來說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