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人胃變爛! 「11種養胃食物」醫激推
▲生活型態的改變,使得越來越多現代人受腸胃不適所苦。(示意圖/記者謝婷婷攝)
文/李翊中醫師(竹北昌盛堂中醫診所)
爲什麼現代人容易有胃部不適?
隨着現代生活型態的改變,越來越多的人受到胃部不適的困擾。根據《靈樞•小針解第三》記載「寒溫不適,飲食不節,而病生於腸胃,故命曰濁氣在中也。」可見,古人早已總結出腸胃疾病的兩大根源:「寒溫不適」和「飲食不節」。而現代人因爲工作型態與生活步調的變化,進一步衍生出「工作、生活型態」和「精神壓力」這兩大影響因素,導致胃部症狀日益普遍。
一、寒溫不適:天氣變化對胃部的影響
根據《黃帝內經》,古人容易罹患胃腸疾病的原因之一是「寒溫不適」。現代天氣變化幅度比古代更劇烈,尤其在全球氣候變遷影響下,溫度波動更爲明顯。因此,現代人需要更加關注季節交替和極端氣候對胃部健康的影響。
1.過度吹風:《素問•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記載「厥陰之勝,…憒憒欲吐,胃鬲如寒,大風數舉,…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脇,腸鳴,飧泄,…甚則嘔吐,鬲咽不通。」長時間處於風大的環境中,會引起體表血管收縮,影響腹腔血液循環,進而導致胃部蠕動減弱,出現噁心、胃脘痛、腸鳴、腹瀉等症狀。
2.過度炎熱:《素問•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記載「少陽之勝,熱客於胃,…欲嘔,嘔酸,善飢,…」當人體處於高溫環境,代謝率升高,容易引發胃熱證,產生胃酸逆流、胃灼熱等不適症狀。
3.過度寒冷:《素問•至真要大論第七十四》記載「太陽之勝,凝凓且至,非時水冰,…寒厥入胃,…腹滿,食減,…」寒冷天氣會降低人體的代謝功能,減緩腸胃蠕動,導致消化不良、食慾下降等症狀。
二、飲食不節:現代飲食習慣的影響
雖然現代人的飲食衛生觀念有所進步,但飲食不節仍然是導致胃部不適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在「暴飲暴食」和「過量飲食」的情況下,胃腸道問題更爲常見。
1.暴飲暴食:現代人因工作忙碌,常無法定時用餐;又爲了趕時間進食速度過快,無法細嚼慢嚥;平日工作忙碌,有一餐沒一餐,假日或逢年過節與家人、朋友聚餐時又大魚大肉、過量進食。這些現代飲食習慣容易導致空腹時胃酸分泌過多,產生胃黏膜的傷害。
2.過量飲食:現代的飲食結構,容易取得高熱量、精緻加工食品;加上飲食習慣中易在正餐後飲用含糖飲料;現代社會的生活壓力提升,更容易使人依靠食用美食來緩解壓力,加劇了食物的過量攝取。除了造成熱量過剩,增加肥胖風險,也容易破壞腸道菌叢平衡,進而引發胃腸道慢性發炎。
三、工作、生活型態:久坐與姿勢不良的影響
隨着現代工作型態變遷,久坐和缺乏運動已成爲許多人的日常生活習慣。長時間固定坐姿會引起收縮肌羣如髂肌、腰肌收縮緊繃,穩定肌羣如下背部、腹部的核心肌羣僵硬,主要影響到膈肌、骨盆底肌,進一步對「胃部」、「腹內壓力」等產生不良的影響。
1.壓迫胃部:長時間久坐且姿勢不正確,如駝背、卷腹、前傾等,會對胃部造成壓迫,尤其是在飯後久坐,更容易影響胃部蠕動,造成消化不良。
2.腹部壓力增加:久坐後,腹腔周圍肌肉因持續等長收縮而僵硬,上至膈肌;前至腹直肌、腹斜肌、腹橫肌;後至腹斜肌、腰方肌;下至骨盆底肌,限縮了腹腔的空間,進一步增加腹腔內壓,干擾胃液分泌和胃正常蠕動,引發消化不良、脹氣甚至胃痛等症狀。
四、精神壓力:現代人的隱形健康殺手
現代人因生活節奏快,壓力大,容易出現壓力型胃痛和消化不良。壓力對人除了上述產生「過量飲食」的間接影響外,主要針對「自律神經失調」和「壓力荷爾蒙分泌」對人產生更大的影響。
1.自律神經失調:精神壓力會導致自主神經系統(自律神經)失調,自律神經包含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負責調控消化系統的活動。壓力環境會激活交感神經,減慢胃部蠕動和消化液分泌,進而引發消化不良、胃脹氣、胃痛等症狀。
2.壓力荷爾蒙刺激:面對壓力時,人體會分泌較多的「壓力荷爾蒙」如皮質醇。皮質醇不僅影響情緒和體能表現,還會促進胃酸分泌。當胃酸過多時,容易刺激胃黏膜,引發胃酸逆流、胃灼熱,甚至增加胃潰瘍的風險。
▲壓力太大,也容易出現壓力型胃痛和消化不良。(示意圖/免費圖庫pakutaso)
胃部不適對身體的影響?可能引發的症狀有哪些?
根據《黃帝內經》的記載,胃部不適引發的症狀可分爲「感覺性症狀」、「功能性症狀」以及可能波及其他系統的「系統性症狀」,若沒及時就醫,嚴重時還可能導致胃部的實體病變。
一、感覺性症狀
1.胃脹滿:《靈樞•師傳第二十九》記載「胃中寒,則腹脹。」胃寒時,胃腸蠕動能力降低,無論進食前後,皆可能出現腹脹感,並與天氣變化有關。
2.腹痛:《靈樞•五邪第二十》記載「陽氣不足,陰氣有餘,則寒中腸鳴、腹痛。」陽氣不足導致虛寒性腹痛,疼痛感綿長而持續,通常不劇烈。此類疼痛在溫敷後會有所緩解,屬於寒性引起的疼痛。
3.腹部肌肉疼痛:《靈樞•五邪第二十》記載「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邪在脾胃爲腹部鬱滯感,常見爲皮膚、肌肉有氣結,觸壓腹部時會有疼痛的感覺,或是輕碰無感,但往腹內深壓時產生痛感,進食後因食物入胃,腹腔內壓力上升,疼痛感也會加劇,通常與氣滯、血瘀有關。
二、功能性症狀
1.反覆打嗝、乾嘔、嘔吐:《靈樞•口問第二十八》記載「寒氣客於胃,厥逆從下上散,復出於胃,故爲噫。」《靈樞•口問第二十八》記載「今有故寒氣與新谷氣,俱還入於胃,新故相亂,真邪相攻,氣並相逆,復出於胃,故爲噦。」《素問•舉痛論第三十九》記載「寒氣客於腸胃,厥逆上出,故痛而嘔也。」胃寒體質者,胃蠕動功能較差,進食前後易引起反胃、打嗝、嘔吐等症狀。若受生食、冷飲或寒涼食物刺激導致胃寒加劇,易引起胃部疼痛,不適感加劇而打嗝不斷,嚴重時會將胃內食物嘔出。
2.容易飢餓:《靈樞•師傳第二十九》記載「胃中熱,則消谷,令人懸心,善飢,臍以上皮熱。」胃熱體質者,胃的消化速度較快,容易出現頻繁飢餓感,即使剛吃飽不久,也會覺得餓,並常伴有上腹部灼熱感。
3.胃食道逆流:《靈樞•四時氣第十九》記載「善嘔,嘔有苦,長太息,心中憺憺,恐人將捕之;邪在膽,逆在胃,膽液泄,則口苦,胃氣逆,則嘔苦,故曰嘔膽。」當膽經循行部位緊繃,包含肋間肌、腹脅肌和橫膈膜膽經區域,影響胃部活動空間,可能導致胃酸逆流,造成口苦、胃灼熱等不適感。
4.食慾減退,消化不良:《靈樞•四時氣第十九》記載「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高壓環境或情緒波動可能導致胃腸功能失調,進而引發食慾不振、消化不良,並伴隨腹脹、噯氣、腹瀉等症狀。
三、系統性症狀
1.易流口水:《靈樞•五癃津液別第三十六》記載「中熱,則胃中消谷;消谷,則蟲上下作。腸胃充郭,故胃緩;胃緩,則氣逆,故唾出。」胃熱影響到上消化道的健康,刺激唾腺分泌增加,易出現口水分泌過多的現象。
2.疲倦困頓:《靈樞•口問第二十八》記載「胃不實,則諸脈虛;諸脈虛,則筋脈懈惰;筋脈懈惰,則行陰用力,氣不能復,故爲嚲。」胃消化食物,腸吸收營養功能不良,會影響全身經絡氣血之源,導致乏力、疲憊的感覺。
3.失眠,打呼:《素問•逆調論第三十四》記載「不得臥而息有音者,…胃者,六府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臥也。下經曰:胃不和,則臥不安。」胃氣不和,不論是睡覺時因消化不良而腸鳴不止,或是躺臥時胃酸因賁門不閉而逆流,都會嚴重影響睡眠質量。
四、胃部實體病變
1.胃炎:《素問•病能論第四十六》記載「人病胃脘癰者,診當何如?...則熱聚於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爲癰也。」熱聚於胃口而不行,形容胃部處於發炎反應的狀態,胃部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產生局部紅、腫、熱、痛等症狀。急性發作症狀較劇烈,容易產生胃絞痛、胃痙攣、噁心、嘔吐症狀;慢性胃炎症狀轉爲易飽、消化不良、胃悶、胃脹感等。
2.胃出血:《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記載「腸胃之絡傷,則血溢於腸外。腸外有寒,汁沫與血相搏,則併合凝聚不得散,而積成矣。」胃部出血可能由於潰瘍或外傷引起,出現黑便、嘔血等嚴重症狀。
3.胃部息肉或腫瘤:《靈樞•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記載「寒氣上入於腸胃,入於腸胃,則䐜脹,䐜脹,則腸外之汁沫迫,聚不得散,日以成積。」長期胃部不適,胃消化功能低下,可能進一步發展爲胃部息肉或腫瘤,需及早檢查治療。
▲日常可靠飲食「養好胃」。(示意圖/pixabay)
日常生活中多食用哪些食物能有效養胃?
胃的主要功能包括儲存、消化和排空食物。爲了有效分解和消化食物,胃壁的壁細胞會分泌鹽酸,不僅幫助分解食物,還能殺滅隨食物進入胃部的微生物。由於鹽酸是強酸性物質,胃黏膜的表面上皮細胞會分泌黏液,保護胃壁免受腐蝕。因此,日常養胃的飲食重點應該放在以下幾個方面:「滋潤胃黏膜」、「保護胃黏膜」、「修復胃黏膜」、「降低胃部發炎」、「減輕胃負擔」和「促進胃蠕動」。
一、養胃的飲食重點
1.滋潤胃黏膜
‧動物性油脂(如豬油、雞油、鵝油):適量攝取動物油脂可保護胃黏膜,避免粗糙食物對胃壁的損傷。‧植物油(如苦茶油、橄欖油、亞麻仁油、椰子油、芝麻油):富含不飽和脂肪酸,有助於降低胃黏膜的損傷,特別適合不食用動物脂肪者。
2.保護胃黏膜
‧富含果膠與多糖體的食物(如蘋果、秋葵、木耳、菠菜):這類食物具黏稠感,能增加胃黏膜的保護層,抵抗胃酸侵蝕。
3.修復胃黏膜
‧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如紅蘿蔔、南瓜):維生素A是胃黏膜表面上皮細胞生長與代謝所需的重要營養素,參與胃黏膜的表面上皮組織的生長代謝。‧富含黏液蛋白的食物(如山藥、蓮藕):黏液蛋白提供胃黏膜修復需要的成分,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胃黏膜,加速其癒合。
4.降低胃部發炎
‧Omega-3 脂肪酸:這類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有助於減少胃黏膜的炎症反應。‧富含維生素U的食物(如高麗菜):有研究指出,維生素U可抑制胃酸分泌,促進黏液蛋白的分泌,加速胃黏膜癒合,對胃潰瘍有緩解效果。
5.減輕胃負擔
‧可溶性膳食纖維(如木耳、菇類、海藻類):可溶性纖維能幫助食物與胃液充分結合,形成結構柔軟的食糜,減少胃的負擔,並幫助食物順利排空。
6.促進胃蠕動
‧促進血液循環的食物(如姜):姜具有溫熱性質,可促進胃部血液循環,幫助腸胃蠕動,有助於消化與減少食物在胃中的滯留時間,預防胃酸逆流與消化不良。
▲蘋果中的果膠能保護胃黏膜,但建議在餐後吃。(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二、推薦養胃食物
1.蘋果:富含果膠,有助於保護胃黏膜,但建議餐後食用,以避免空腹時引發胃酸過多分泌。2.秋葵:含有豐富的果膠和黏液蛋白,對胃黏膜有保護和修復作用。3.菠菜:富含果膠,能形成保護層,減少胃酸對胃壁的刺激。4.紅蘿蔔:富含維生素A,有助於維持胃黏膜的健康與修復。5.南瓜:富含果膠,維生素A,減少胃酸刺激,幫助胃黏膜修復。6.蓮藕、蓮子:這類食物富含果膠、黏液蛋白與可溶性纖維,有助於修復受損的胃黏膜。7.山藥:含有豐富的黏液蛋白,能保護和修復胃黏膜。8.木耳:富含果膠、可溶性膳食纖維和多糖體,有助於潤滑消化道,減少胃酸刺激。9.菇類、海藻類:富含可溶性膳食纖維與多糖體,有助於促進消化,減少胃負擔。10.高麗菜:富含維生素U,有助於減少胃部炎症,促進胃潰瘍癒合。11.姜:具有溫熱性質,可促進血液循環,幫助消化,減少胃酸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