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從科技2023年營收同比增長19%、虧損收窄26%,業務重心向大模型行業應用調整
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 陳夢璇 江珊 南沙報道
得益於宏觀經濟環境逐步回暖以及國家對人工智能產業利好政策的持續釋放,雲從科技正在經歷業務重點的轉型,由G端向更廣泛的B端市場,積極挖掘商業客戶對於數智化升級的需求。4月17日晚間,科創板人工智能平臺公司雲從科技發佈2023年年度報告,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28億元,同比增長19.33%,與2022年相比增速由負轉正,報告期內新簽訂單合同金額超過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90%;但是,公司仍未實現盈利,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爲-6.4億元,虧損較2022年收窄25.95%。
行業大模型能否打破盈利僵局?
在業務佈局上,雲從科技堅持“人機協同操作系統(CWOS)+產業落地”的雙引擎戰略,優先選擇覆蓋國家重點發展的行業以及具有明確智能化、私有化部署需求的行業進行商業落地,並繼續深耕智慧治理、智慧出行、智慧金融領域、探索泛 AI 等領域的落地。年報顯示,公司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產品銷售規模顯著躍升,公司整體毛利率較同比提高,由 2022 年的34.37%提升至52.29%。
機場、港口場景成爲雲從科技技術密集落地領域,智慧出行業務也成爲公司業務勁增板塊。報告期智慧出行業務營收4679.61萬元,同比增長564.92%。相比之下,第一核心業務智慧治理(主要爲機器視覺、公安大數據等業務)實現營收3.41億元,同比減少18.09%。
根據年報,公司智慧出行業務已覆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上海浦東機場、上海虹橋機場、廣州白雲機場、重慶江北機場、成都雙流機場、深圳寶安機場等包括中國十大機場中的九座重要機場在內的上百座民用樞紐機場,日均服務旅客達百萬人次。
報告期內,雲從科技新增與西安機場合作落地智慧出行旅客服務綜合解決方案,與浦東機場共建創新實驗室,攜手佳都科技、重慶城市交通開發投資集團發佈全球首個知行城市交通行業大模型,與天津港集團、浙江海港集團、華爲公司、天津超算中心聯合,啓動港口大模型PortGPT研發項目。
在“百模大戰”酣暢之際,雲從科技2023年也推出了自研的從容大模型。隨着西部智算中心啓動運營,以算力支持從容大模型生產線正式投產。報告期末,該中心達到 1200P 算力資源,可以滿 足 10 個百億級或 2—5 個千億級基礎大模型同時進行預訓練,也可以滿足約100個行業大模型同時進行微調訓練。
相比其它生成式大模型,從容大模型更注重B端行業垂直市場的應用,例如在金融領域,雲從科技基於大模型,可以打造數字員工解決方案提升智慧化客戶服務能力,以及利用單一的從容多模態大模型解析不同版式文檔提升業務審覈效率。
從容大模型發佈後,雲從科技積極與華爲展開深度合作,去年7月共同發佈昇騰AI大模型訓推一體化解決方案,實現了訓推一體並提供“開箱即用”的解決方案。今年華爲中國合作伙伴大會上展出的變電智巡大模型正是雙方“強強聯手”的成果。昇騰AI大模型訓推一體化解決方案能夠爲客戶提供高效的大模型訓練和推理部署流程,因此毛利率高於一般的硬件產品。
盈利壓力影響研發和銷售投入縮量
業內人士指出,大模型的價值要在應用中體現,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在業務場景中提升生產力,但目前在垂直行業的商業落地還面臨着多重挑戰,標杆應用也存在欠缺。
雲從科技曾在招股書中展望,公司預計在2025年實現盈利,並在未來年度不斷擴大盈利水平。但從目前的營收水平來看仍是“道阻且長” 。
年報中分析,大模型技術尚未實現大規模商業化落地,不同應用場景之間遷移的邊際成本仍較高,公司相關業務尚未產生規模效應。
加入產業生態協作圈,或將提速大模型在實際應用中的商業變現。2023年底,雲從科技與廣州人工智能公共算力中心達成大模型產業生態的合作,將進一步推動大模型在廣州各個行業落地應用。雲從科技還與“人工智能與數字經濟廣東省實驗室(廣州)”(琶洲實驗室)達成合作,共建“通用大模型研究中心”,聚焦通用大模型的研發和應用,解決人工智能技術中的核心問題,建立以大模型人才爲核心的戰略合作模式。
此外,雲從科技還拓展了智能硬件產品,基於從容大模型由公司參股子公司衆數信科推出衆尋AI鼠標CDMouse V1PRO,並在上個月發佈了V2 Elite AI鼠標,內置從容大模型、語音識別、機器翻譯、自然語言理解等AI技術,可提供一鍵生成PPT、寫作助手、語音檢索、個人知識存儲等功能。
投資者最關心的是核心產品從容一體機的情況。據云從方面的答覆,一體機的市場需求正隨着國產算力和應用的明確,已經有了合同和未來預期的收入。一體機訂單優先會在信息化、私有化部署以及國產化算力需求明確的行業(如能源、教育和文旅等)突破。
爲確保人工智能算法研究及各應用場景的定製化解決方案的高質量迭代,雲從科技表示,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技術領先優勢,需要持續大量的研發投入。然而,在年報中,公司2023年研發費用4.91億元,同比減少12.46%,佔當年營業收入比例約78%,低於公司稱的近三年研發費用佔營收平均比例近80%。此外,公司銷售費用1.58億元,同比也減少了22.23%。研發和市場開拓的投入縮量,從一定程度顯示了公司對業務擴張的謹慎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