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具電動化 以鄰爲壑
(圖/本報系資料照)
爲了2050溫室氣體(GHG)淨零目標,臺灣不免俗也訂了階段性目標。其中關於運具電動化訂了汽柴油轉爲電動化的期程與比例。中央一聲令下、地方輸人不輸陣紛紛跟進,各縣市開始比賽運具電動化的速度與數量,然有哪個縣市評估過,如此做真能百益無一害?
個人最新的一項研究顯示,以2014至2023年平均的臺灣私人汽柴油車輛數,本島22個縣市約760萬輛,輕重型機車1350萬臺,爲達2050年淨零,政府設定至2030年電動汽車市售率需達30%、機車35%;2035年加倍至60%及70%,2040年爲100%。
這些新增用電私人運具,姑且不論電力足夠與否,電該由何處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潔淨核能電廠陸續被一一剷除,無法預期臺灣的能源在未來5至15年有大量比例可來自再生能源,因此,運具電動化無疑需仰賴座落於本島15個縣市的8座臺電,及9座民營火力發電廠「更賣力運作」。運具電動化雖能達成抽象、空洞的淨零目標,然與民衆息息相關的是吸進體內的空氣對健康造成的影響。
如依規畫進行,GHG確實可使22個縣市逐階段以139%及67%比例降低,可見電動化確實可減少GHG,但隨時間推演卻會日趨不明顯,可見各縣市在私有運具電動化下,即使有貢獻,但GHG大小不一的減量恐怕是看不到也摸不着。
至於電動化對民衆健康的影響,一般僅想到路上汽柴油汽機車的減少可使空氣品質更優,卻未考量火力發電廠旁的住民可能會吸入更多更污濁的空氣。研究顯示,以各電廠爲中心方圓5及10公里畫設潛在受影響人口,22個縣市平均有7%及28%人口在5及10公里範圍內。而5公里範圍中,基隆市更有高達51%人口包含其中;桃園市、高雄市、基隆市與嘉義市各有61%、84%、93%及97%人口在10公里範圍內。
當運具電動化100%達成的2040年,電廠10公里範圍內的民衆、健康受到潛在損害總計1年爲49.87億元,損害較顯著的縣市依序爲高雄市21.43億、臺中市8.78億、桃園市8.15億、新北市2.99億、彰化縣2.35億。
因此,考量運具電動化政策效益之餘,更要嚴肅思考,其政策所帶來的效益,是否極可能是犧牲電廠周邊住民的健康,又或是鄰近縣市火力電廠「發火」噴出之污濁空氣「以鄰爲壑」產生的結果。(作者爲國立臺灣大學退休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