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北移亞洲象羣呈現3變化 專家:極有可能再次遷移

8月13日17時,經過爲期110余天的北上之旅後,14頭亞洲象返回普洱墨江哈尼族自治縣聯珠鎮癸能村附近活動。(雲報客戶端)

雲南北移亞洲象羣重返傳統棲息地,專家指出,近年來,雲南亞洲象種羣呈現3個明顯的變化:數量增長,從1978年的150頭左右增長至目前的300多頭;種羣擴散,長期活動範圍從西雙版納和南滾河兩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擴大到雲南省3個州市11個縣55個鄉鎮;習性改變,由原來的「怕人」變成現在的「伴人」活動,頻繁進入田地和村寨取食,食性已發生改變,人象活動空間高度重疊。而且幾乎肯定,會再現遷移,方向不確定。

大陸上游新聞報導,世界動物保護協會科學家孫全輝博士表示,大陸野生亞洲象種羣數量增加至300多頭,「可以說是保護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這隻能說是動物保護成效的一個方面」。

孫全輝認爲,關注到數量增加的同時,還要注意棲息地保護的面積、品質能否滿足數量增加後象羣的生存。

今後是否還將出現野生象遷移?北移亞洲象羣專家組成員、雲南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局高級工程師沈慶仲認爲,「答案几乎是肯定的」。

孫全輝對於雲南當地專家的意見也表示了認同,他認爲野生象再次遷移的情況極有可能發生,此次雲南野生象羣出走,多半是處於緊張和不安的狀態之中。大象本身是沒有行政邊界意識的,所以保護區對牠們來說,並沒有一個硬性的邊界。如果受到食物的吸引或者其他因素的干擾,牠們很有可能再次出走遷移。

有研究學者指出,亞洲象曾經遍佈黃河流域至雲貴高原的大片區域,對牠們而言,遷移是一種正常的行爲。遷移有助於野象尋找新的棲息地和開展種羣間的基因交流,且大象的智力水準很高,具有一定的思維能力,對於遷移的路線能夠形成記憶地圖。隨着雲南野象種羣數量的快速增長,野象擴散與遷移十分常見。

對於野象羣如果再次出走,可能的遷移方向這一問題,孫全輝表示,「這很難預測,影響牠們遷移方向的主要因素一是棲息地是否能夠提供足夠支撐牠們生存的條件,主要是食物;二是是否存在天然的地形阻礙。」

孫全輝建議,對亞洲象的保護工作應繼續從棲息地保護、商業需求的減少兩個方面努力,最終讓亞洲象這一物種在地球上長久地生存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