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縣改善濁水溪揚塵問題 攜手中央打造生態環境

凱米颱風過後張麗善縣長邀相關單位辦理現勘。(雲林縣環保局提供)

濁水溪河牀裸露和枯水期引發的揚塵問題一直困擾沿岸居民的生活品質,自2017年啓動「濁水溪揚塵防制及改善行動方案」以來,中央政府與地方的合作下,濁水溪揚塵防制終於有顯著成果,逐步改善這個歷史難題,爲30萬居民營造健康舒適的環境。

改善「吃飯攪沙」 揚塵問題的背景與挑戰

濁水溪流域的揚塵問題始於河道裸露區面積持續擴大,特別是在枯水期及颱風侵襲後,河牀乾燥暴露,遇強風時極易引發大規模的揚塵。濁水溪沿岸居民過去深受「吃飯攪沙」的影響。據統計,2017年發生59天河川揚塵事件日(PM10移動平均值>126g/m部^,成爲空氣品質的嚴重威脅。

多元工法覆育生態 第一、二期行動方案的顯著成果

在賴清德總統(時任行政院長)及蘇貞昌前院長的推動下,第一期(2018-2020年)與第二期(2021-2023年)的行動方案投入共計超過20億元,透過水覆蓋、綠覆蓋等多元工法,成功將河道裸露地面積從1500公頃減少至567公頃,有效控制揚塵發生次數,2023年僅有5天,濁水溪出海口有各類候鳥和水鳥大量棲息,見證了覆育成果。

三大策略穩定環境 第三期行動方案──持續深化環境保護

今年行政院覈定了第三期行動方案(2024-2026年)再投入8.67億元經費以確保濁水溪揚塵防制工作長期穩定,並結合「水利」、「造林」和「防災應變」等三大策略將達成:

1.「綠覆蓋與水覆蓋」:中、低灘地的1200公頃揚塵潛勢區,每年施作32%覆蓋率。

2.高灘地約800公頃每年種植24公頃,3年內種植72公頃。

3.在防災應變措施上加強預警系統和環境監測,確保居民即時掌握環境資訊,減少災害帶來的風沙影響。

凱米颱風過後西螺大橋沙洲裸露情形。(雲林縣環保局提供)

治理成果獲獎連連 攜手地方、重建生態遊憩場域

透過中央地方齊力合作濁水溪揚塵治理成果顯著,雲林縣政府亦獲獎連連,包括:

★2022年「濁水溪揚塵獵砂行動」榮獲TSAA臺灣永續行動獎金獎及國家卓越建設獎「最佳環境文化類金質獎」。

★2023年西螺森活武術園區榮獲美國地產大獎TITAN Property Awards-公共景觀獎金獎、美國繆思設計大獎MUSE Design Awards銀獎、倫敦設計大獎London Design Awards 國家景觀類銀獎。

★第四河川分署以「濁水溪許厝寮堤段整體環境改善工程」榮獲公共工程界最高榮譽「第22屆公共工程金質獎」之「公共工程品質優良獎」特優;「揚塵防制公私協力-攜手邁進地方創生」計劃勇奪「第五屆政府服務獎」肯定。

★生態上吸引了黑面琵鷺、東方白鸛等多種珍稀鳥類,成爲生態旅遊亮點。濁水溪的揚塵問題得到改善,居民享有更好生活品質,也吸引遊客來此欣賞綠意盎然的生態家園。

持續推廣防制意識 政策成效與挑戰根據

監測系統的數據顯示,揚塵天數已顯著下降,尤其在臺風后的乾旱期亦達到一定的控塵效果。然而,揚塵防制仍面臨一些挑戰,首先,氣候變遷導致極端乾旱現象加劇了河牀的乾燥問題,水源調配的難度隨之增加;其次,塵土抑制劑的長期使用需考量其環境影響及成本,中央與地方在後續的資源調配上亦需持續協商。另外,部分居民對於防制措施的認識仍有限,如何持續推廣防制意識成爲未來的重要課題。(雲林縣政府廣告)

雲林縣環保局出動洗街車、霧砲抑制揚塵。(雲林縣環保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