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踩風騎遇高雄北方濱海漁村
二仁溪堤頂自行車道風光明媚,有多條踩風路線。(攝影/Carter)
雖是臘月時節,港都的冬日不過於嚴寒的氣溫,比起炎夏的酷熱,讓人感覺清朗舒爽,更適合戶外騎行的溫度,不妨動身來一趟單車漫遊農漁村,不怕烈日當空照,最舒服的輕旅行正是時候。
沿着臺17線濱海公路,吹來陣陣海風倍感愜意,一座又一座農漁村小聚落零星分佈,與高雄市區繁忙的工商都會大城大不相同。隨着小漁村慢慢建置更多的現代公共設施,及社區營造推動下,許多農漁村觀光潛力驚人,更不乏網紅朝聖的打卡熱點。
二仁溪堤防沿途設可看到多種來避冬的候鳥。(攝影/Carter)
比如有「烏金之鄉」美名的茄萣,號稱是「石斑魚故鄉」的永安,個個都叫得出名號,再說到「路竹四寶」名聲響亮也不遑多讓。湖內、茄萣、永安與路竹四區位於高雄北方彼此相鄰,擁有色彩繽紛的農漁村、潟湖、鹽田、傳統文化景緻,也因濱海鄉鎮的農地土壤鹽分高,不利農作,在地人將農地打造成魚塭養殖,無論從地理環境到民生經濟,皆與養殖漁業緊密相關。
茄萣白砂侖溼地生物尋奇
很少人知道茄萣有一座「白砂侖漁港」,除了是高雄最北的漁港,還是全臺灣最小的漁港。早在荷據時期,白砂侖就作爲「蟯港內海」與「臺江內海」的界線,白砂侖名稱的由來是因淤積的沙洲稱沙崙而來,並非因爲有很白的沙灘。
白砂侖溼地裡有着二仁溪紅樹林步道秘境,可以一覽超級豐富的潮間帶生態。(攝影/Carter)
歷經十年覆育的白砂侖溼地,如今成爲招潮蟹、彈塗魚的溼地遊樂園。(左:圖片提供/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右:攝影/Carter)
悠長的歷史源流造就出白砂侖豐富的人文自然色彩,近年更以地方漁村國際溼地帶動觀光旅遊深獲好評。總面積1,576公頃的茄萣區,其中溼地面積即佔171公頃,北有白砂侖溼地,南有茄萣溼地,而位於二仁溪出海口的白砂侖溼地原本污染嚴重,歷經十年覆育有成,紅樹林、陸蟹、招潮蟹生態超多樣,如今已成爲最適合觀賞彈塗魚的溼地之一,只要走一趟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旁的二仁溪紅樹林步道觀賞潮間帶,絕對會有驚喜的收穫。
茄萣區白砂侖溼地。(圖片提供/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
湖內大湖朝聖打卡熱點
沿着臺17甲道路進入湖內區,「湖內」得名自境內的大湖與圍仔內兩大聚落,大湖火車站也是位於高雄最北的車站,有時會被苗栗大湖草莓盛名所累,北草莓、南車站,這兩個大湖完全不一樣。
大湖番茄會社因一棵百年鳳凰木盤根錯節,每年夏天鳳凰花開時節綻放一片豔紅奇景,在網路上成爲爆紅景點。(攝影/Carter)
網路上爆紅景點「大湖番茄會社」位置就在臺1線348K處東側,鄰近大湖國小,此時雖不是鳳凰花開時節,百年鳳凰木茂密林蔭仍是途中覓一處休憩片刻的好去處。建於日治時期的番茄會社,原是臺、日合資經營的番茄罐頭工場,荒廢的廠房徒留斷垣殘壁,卻仍有那一棵傲骨獨立的鳳凰木帶來四季遞嬗,鮮活的對比讓許多熱愛廢墟荒蕪感拍照風格的攝影玩家着迷不已。
獲低碳永續家園銀級認證的湖內大湖社區裡,有非常宜人的綠色隧道、生態步道。(攝影/Carter)
路竹驛站爲美食停留
沿臺1線繼續往路竹前進,以前有一個說法叫做「半路竹」,當地竹木茂盛,是清朝年間商旅行人半路歇息之地,於是纔有了「半路竹」的由來。
羊肉燴飯配一碗當歸羊肉湯(上)、阿柳姨豬血湯(左下)、添記古早味楊桃湯(右下),都是覓食的好選擇。(攝影/Carter)
因爲路竹本就是驛站,有許多覓食的好選擇。舊路竹行政大樓(現爲路竹社會福利服務館)一帶的中正路古早味老店如林,光是菜市場早市幾乎都是排隊小吃店,豬血湯、羊肉湯、炒米粉、肉燥飯、楊桃湯等等,像是路竹當地人當作早餐吃的阿柳姨豬血湯,逾一甲子的古早味料好實在,可說是吃飽了纔有好體力的代表,再買一杯添記古早味楊桃湯,古法釀造超過40年,純正的酸甘甜喝起來真得非常解渴。
永安鹽田賞古蹟
最後一站來到永安,最推薦走訪永安溼地,每年10月到翌年4月永安溼地生機蓬勃,候鳥季延續到春天,除了鳥友最期盼的黑面琵鷺外,反嘴鴴、高蹺鴴、鸕鶿、赤頸鴨、白冠雞、白眉鴨也都齊聚一堂。
永安鹽田社區「畫」身爲迷你的彩繪村,古樸老建築壁畫全都成了鹽田繪本故事,記錄鹽村人、鹽村事。(攝影/Carter)
在臺灣西南沿海一帶常有鹽場的遺址,永安溼地生態教育中心所在的鹽田裡,就有一座迷你的鹽田彩繪村,較罕爲人知的還有聳立在鹽田內的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辦公室,這棟仿巴洛克式建築的百年古蹟,是臺灣所有曬鹽場中唯一的鹽田辦公室。
遠離了大樓林立的都市景觀,給自己一段走走停停的隨性旅程,細細體會濱海漁鄉那些時光淘洗下的尋常魅力。
• 高雄市茄萣舢筏協會
地址:高雄市茄萣區福德路88號
電話:(07)690-3072
• 大湖番茄會社
地址:高雄市湖內區中山路一段360號(臺1線348K處東側)
• 路竹菜市場
地址:高雄市路竹區中正路71號
• 永安溼地生態教育中心
地址:高雄市永安區鹽田裡永達路81號
電話:(07)691-3037
本文作者:陳婷芳
《高雄畫刊》20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