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誌精選》創作者經濟崛起如何搶

寶山會客室 路怡珍。(理財週刊提供)

「在做內容的時候,我在意的是『心佔』不是『市佔』」,路怡珍開玩笑地繼續說,「就是那種『我要佔領你的心』的感覺。」一句話恰好反映當前新媒體的內容創作生態。

路怡珍過去在傳統電視臺擔任新聞主播,離開主播臺後轉型成全方位、雙語主持人,除了主持活動,她同時也在Clubhouse、YouTube等平臺製播內容,節目吸引許多死忠閱聽衆,是新世代指標性的內容創作者。

走過傳統媒體獨霸到新媒體爲王的世代交替,路怡珍對內容典範的轉移非常有感,如今內容生態再一次面臨變革,她有什麼樣的看法?

不必討好所有人 路怡珍:請真誠做自己

繼YouTube、Medium之後,推特在去(2021)年九月推出「Super Follows」付費訂閱制,臉書隨後跟上,開放「付費線上活動功能」,藉此協助創作者締造更多收益。社羣媒體龍頭的新政,背後潛藏的是內容生態的變革:從「注意力經濟」轉移到「創作者經濟」。

訂閱制、付費牆不再是媒體組織的專利,這個變現機制拓展到一般用戶,每個人都能透過內容創作,經營忠誠閱聽衆,並得到報酬。路怡珍解釋,過去在「注意力經濟」時代中,能否吸引眼球,創造廣告流量,影響內容創作的走向,「要的是大衆的口味」;然而「創作者經濟」時代中,精準、高質量的內容纔是吸引讀者付費的關鍵。

「真誠做自己,也吸引真誠喜愛你的1000個粉絲。」路怡珍表示,在創作者經濟中,每一種風格都有生存的空間,只要能產出有特色的內容、找到明確的受衆,深耕這塊利基市場,就能成功打造個人品牌,創造穩定營收。

想看好內容 「創作有價」意識須擡頭

在資訊碎片化、龐雜的媒體環境中,創作者經濟能否帶來更多高質量的內容?路怡珍認爲這取決於大衆是否意識到「創作有價」這件事。

「產出內容是很貴的!而作爲閱聽大衆,要慢慢地去意識到,日常生活中好的享受和體驗需要付費,內容創作也是如此。」

當創作者獲得與其創作成本相應的報酬,就會繼續產出優質內容。進一步來看,當內容質量因爲有了資金的挹注而不斷優化,將吸引更多願意付費的閱聽衆,有了資金,再優化內容,創作者與閱聽衆間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

路怡珍補充,以YouTube的付費機制爲例,就如同一個漏斗模型,頻道的訂閱功能先廣篩一批忠誠讀者,其中的會員專屬頻道,再去篩濾願意付費的鐵粉,這些願意掏錢買內容的人,就是你的那「1000個粉絲」。

零距離互動 才能打動人心

另外路怡珍發現,相較傳統媒體扮演資訊傳遞者的角色,新媒體的內容創作者與閱聽衆間,關係比較像朋友,雙方沒有距離感,有更多的互動與交流,螢幕另一頭的創作者成了可親的對象。

過去曾在傳統媒體工作多年的路怡珍不諱言,最初轉換跑道時,將主播的形象直接移植新媒體平臺,如同踢到一塊大鐵板。

「我把那樣的距離感帶到新媒體平臺,發現行不通,當時真的很挫折。」路怡珍接着說,不管是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都是要把一個事件清楚傳遞給閱聽衆,但要以什麼樣的方式來傳遞就是關鍵。

她舉自己主持的節目《下班經濟學》爲例,節目單位選擇以酒吧做爲場景,無非是希望閱聽衆能在一個放鬆的情境中觀看節目,讓艱澀的財金、經濟、理財等議題能變得平易近人。

早晨準時「開房間」 千名聽衆上線聊時事

2020年疫情期間,世界多國面臨封城,許多人被悶壞了,Clubhouse這個語音社羣軟體生逢其時,一推出就吸引廣大用戶,連特斯拉創辦人馬斯克也在上頭開房間。

路怡珍認爲在當時Clubhouse擁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它的設置特別,由衆多獨立的聊天室組成,不支援視頻或文字,只能透過語音與其他用戶對話,一個聊天室最多可以同時容納八千人,房間裡所有人都可以「舉手」,與「開房間」的主持人語音連線聊天、互動,而《全球串連早安新聞》就是在Clubhouse這個平臺上誕生的。

最初路怡珍只是抱着實驗性質,用這個新興的媒體平臺創作內容,沒想到竟每天吸引逾三千名旅居世界各地的聽衆,早上八點上線聊時事。

「居住在美國的聽衆,提前施打疫苗,會上來與我們分享他打疫苗後的狀況;還有聽衆所在的城市發生政變,也上來和我們分享他的孩子因此沒辦法到學校上課。」在Clubhouse這個平臺上,不論身在世界何處,閱聽衆彷彿都能親臨現場。

以時事話題爲內容主軸,巧妙運用媒體平臺特性,串連世界各地的臺灣人,讓《全球串連早安新聞》擁有一羣死忠聽衆,「實驗」結果告訴我們,內容與數位平臺缺一不可,若能靈活運用、借力使力,就能創造出絕佳的內容。

世界天翻地覆 不要等準備好了纔開始

不管是《全球串連早安新聞》或是英文訪談節目《小路問路》,以及最新推出的《挑戰最淺白就這5分鐘》都是路怡珍「實驗」出來的作品,路怡珍開玩笑地說,「剛開始錄製全球串連早安新聞時,我們一路從早上錄到下午,聊到好累,可以想見當時節目多沒架構。」不過一邊做,一邊從錯中學、滾動式調整,節目很快就受到許多閱聽衆的歡迎。

在微型媒體愈來愈多、資訊瞬息萬變的創作者經濟中,或許每個人都需要具備果敢前行的膽量,沒有所謂「準備好」的時候,找到屬於自己的賽道,你就是「準備好」的樣子。

本文作者:林怡妏

(本文摘自《理財週刊1128期》)

《理財週刊11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