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增長點——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現場觀察

參考消息網1月23日報道 (文/康逸 陳斌傑 郭爽 石松)與往年白雪皚皚的景緻不同,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1月20日召開以來,論壇舉辦地瑞士小鎮達沃斯一直豔陽高照。無雪的達沃斯,不少山脊露出,不僅讓滑雪愛好者略感失望,更引發與會者對氣候變暖日益加劇的擔憂。

世界經濟論壇發佈的《全球風險報告》顯示,全球格局日益分化,不斷升級的地緣政治、環境、社會和技術挑戰威脅着穩定與進步。在變亂交織的世界中如何破局而出,在不確定性中尋找新的增長點,成爲本屆論壇的核心議題。

風險加劇呼喚合作

本屆世界經濟論壇接連發布了三份報告,警示風險、呼喚合作尤爲迫切。

最新發布的《首席經濟學家展望》報告顯示,2025年全球經濟將面臨重大挑戰,56%的受訪首席經濟學家預計經濟形勢會走弱,只有17%的受訪者預測經濟狀況會改善。這表明關鍵地區的不確定性加劇,全球範圍內急需審慎的政策和應對措施。

世界經濟論壇經濟增長與轉型總負責人恩格斯·柯林斯表示,全球經濟正承受巨大壓力,增長前景處於幾十年來最弱水平,“在此背景下,要想激發合作精神,將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更多的承諾和創造力”。

目前,全球經濟復甦呈現不平衡性和不確定性。美國新政府經濟政策的溢出效應,以及全球一體化遭遇的更多逆風尤爲值得關注。

報告強調了美國總統選舉的重要性,61%的首席經濟學家認爲這對全球經濟的影響是長期性的,預計貿易、移民、放松管制、產業政策等領域將出現重大變化。儘管首席經濟學家對2025年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與對短期刺激和工資上漲的預期一致,但他們仍對風險保持警惕,大部分經濟學家預計美國的公共債務水平會上升,通貨膨脹將加劇。

2018年,當特朗普首次以美國總統身份參加這一主張全球化的論壇時,曾大力推銷其“美國優先”及單邊主義貿易理念。七年後的今天,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全球經濟復甦緩慢,特朗普重返白宮爲本屆論壇的正式討論議題以及會後人們的談資增加了不少內容。

按照日程安排,雖然特朗普不會親赴達沃斯出席本屆年會,但他23日會以視頻方式對論壇發表特別緻辭。此外,論壇第一天就安排了一場名爲“第一印象:就職日”的討論會,邀請媒體從業人員探討美國新政府可能的運作方式。21日,政策專家們還參加了一場名爲“第47任美國總統:初步觀察”的專題討論會。

針對美國與多邊主義的未來,世界經濟論壇總裁博爾格·布倫德表示,未來世界將更加多極化,更多國家在國際事務中發揮重要作用,而美國將依然扮演至關重要的角色。

除全球增長前景疲弱外,《首席經濟學家展望》報告還顯示,全球經濟互聯性面臨的壓力正在加劇。絕大多數受訪者預測未來三年貨物貿易將進一步碎片化,59%的受訪者預計服務貿易也將面臨類似趨勢。超過四分之三的受訪者還預計勞動力流動壁壘將增加,近三分之二的受訪者指出技術和數據傳輸受到更多限制。

此外,大多數人還預計主要大國之間及更廣泛範圍內的貿易摩擦將加劇。82%的受訪者預測,未來三年貿易將更多轉向區域化,同時貨物貿易向服務貿易的逐步轉移將持續。

世界經濟論壇執行董事米雷克·杜塞克表示,“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信任的瓦解以及氣候危機的嚴峻挑戰,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劇全球壓力”,“在這個分歧加深、風險疊加的世界中,全球領導人面臨着一個至關重要的選擇:是致力於促進合作、增強韌性,還是任由不穩定局勢持續加劇。這一抉擇的利害關係可謂前所未有”。

隨着加深的分歧和碎片化重塑地緣政治與經濟格局,有效的全球合作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迫,閉關自守絕非可行的方案。未來十年至關重要,全球領導人需應對複雜且相互關聯的風險、解決現有治理結構的侷限性。

世界經濟論壇呼籲,爲了防止不穩定局勢的惡性循環,重建信任、增強韌性,並創造一個可持續且包容的未來,各國應優先考慮對話,強化國際聯繫,營造重新合作的良好環境。

麥肯錫公司全球管理合夥人鮑勃·斯特恩費爾斯表示,無論是推動全球創新、改善全球健康,還是促進全球繁榮、提升全球韌性,任何一方都無法獨力完成。

“中國引擎”助力全球

達沃斯里“過大年”。21日晚達沃斯會議中心全會大廳張燈結綵,一派過年景象。

作爲2025年夏季達沃斯新領軍者年會主辦城市的天津市在這裡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主題文化活動,世界經濟論壇創始人施瓦布也參與其中。今年也是春節申遺成功後的首箇中國年,達沃斯與會者因中餐結緣,因文化相遇。天津包子、煎餅、餃子和楊柳青年畫攤位前早早排起了長龍。在這裡,與年味十足的中國傳統文化活動同樣不容錯過的,還有中國經濟這一話題。

當前,地緣衝突和全球化“逆風”等成爲困擾全球發展的重要風險。在世界經濟增長充滿不確定性的大背景下,中國經濟仍然交出亮眼成績單:2024年中國經濟總量首次突破130萬億元人民幣,比上年增長5%,實現增長目標。

本屆論壇上,多位專家表達了對中國經濟基本面的信心,認爲中國經濟基礎穩、韌性強,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將繼續爲全球經濟增長提供重要動能。

布倫德告訴本報記者,“我看好中國經濟中長期前景”。在他看來,儘管中國經濟短期遭遇調整,但中國在政策、人才等領域擁有突出優勢,爲經濟良好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布倫德說,後疫情時代全球供應鏈格局發生變化。面對“脫鉤”和貿易保護主義挑戰,中國外貿仍展現出韌性。海關總署近期公佈的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貨物貿易進出口總值達43.85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規模再創歷史新高,中國已成爲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要貿易伙伴。

布倫德說,中國每年高校畢業人數超千萬,培養的工程師有數百萬,這在智能時代是極其重要的人力資本優勢。中國政府擁有充足的政策工具箱,來應對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麥肯錫中國區主席倪以理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強調:“中國經濟中長期肯定沒有問題。”他認爲,中國經濟目前處在轉型過渡階段,短期挑戰在所難免,但從2024年三四季度的經濟數據來看,中國經濟增長已經企穩,並將在2025年延續這一態勢。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近日發佈《世界經濟展望報告》更新內容,也上調2025年中國經濟增長預期。

倪以理表示,過去二三十年日本、歐盟等全球主要經濟體均經歷了較低的經濟增長,與之相比,中國目前的經濟增速能夠給予企業足夠的發展空間。他說,以市場規模和增長速度衡量,中國仍是充滿機遇、值得全球企業投資的熱土。從多個維度來看,中國市場對跨國公司而言是無法替代的。

作爲本次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的核心議題,如何利用新技術重塑全球增長格局、推動人工智能向善發展成爲討論的焦點之一。

世界經濟論壇大中華區主席陳黎明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近年來中國不僅在人工智能技術和產業發展上取得了顯著進展,還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核心產業規模已接近6000億元人民幣,產業鏈覆蓋芯片、算法、數據、平臺、應用等上下游關鍵環節。陳黎明認爲,人工智能在智能機器人、智能創作、智慧教育和智慧醫療等領域的快速應用落地,加速了產業優化升級,也爲社會各領域帶來了廣泛的創新機遇。

陳黎明說,中國2023年提出了《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爲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並強調了人工智能發展與安全並重的原則。“這一倡議既是對全球挑戰的正面迴應,也爲國際社會在人工智能治理問題上提供了重要參考。”

氣候變化警鐘長鳴

今年從瑞士最大城市蘇黎世前往歐洲阿爾卑斯山下的達沃斯,沿途樹木蔥蘢、植被茂盛。參加世界經濟論壇的“常客”多半會感嘆,與往年同期相比,2025年1月覆蓋阿爾卑斯山的白雪尤爲稀薄。

而發生在阿爾卑斯山的情景並非孤立個案,而是全球氣候變化腳步加速的冰山一角。

就在今年論壇召開前夕,歐盟氣候監測機構哥白尼氣候變化服務局發佈新聞公報說,2024年已成爲自1850年有相關記錄以來最熱的年份,多項關鍵氣候指標破紀錄。英國氣象局發佈研究顯示,2024年全球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以創紀錄的速度增長,遠超預期。

也正因如此,“守護地球”成爲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的另一大主要議題。依照議程,本屆世界經濟論壇期間將舉行30場左右與氣候環境相關的會議。

世界經濟論壇首席執行官氣候領袖聯盟聯合主席埃斯特爾·拜赫特指出:“氣候轉型不是爲了避免風險,而是爲了增強抵禦能力和釋放增長潛力,是爲了將挑戰轉化爲競爭優勢和創新機會。”

然而,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中始終存在諸多挑戰。在“通往第30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30)”的論壇中,《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執行秘書西蒙·斯蒂爾指出,現在世界已經陷入“危機疲勞”。過去幾年,我們一直處於多重危機環境,氣候問題在危機優先事項中被放在低位。

就在世界經濟論壇2025年年會開幕當天,特朗普簽署行政命令,宣佈美國將再次退出旨在應對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爲全球氣候行動蒙上陰影,也招致各界批評。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21日發表講話時指出:氣候變化是全球議程的首要問題,《巴黎協定》仍是全人類最大的希望。

英國《自然》雜誌主編瑪格達萊娜·斯基珀告訴本報記者,這些決定令人非常不安。美國理應發揮領導作用,有責任在全球範圍內作出貢獻。美國退出《巴黎協定》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決定不利於人類發展,不符合全球利益。

不過,特朗普20日簽署的行政令與此前於2017年宣佈退出《巴黎協定》時相比,存在一個顯著不同。斯基珀指出,最關鍵的區別是在這8年內,全球對抗氣候變化已經顯現“巨大動力”。世界正在經歷一場不可阻擋的能源轉型。僅去年一年,全球在轉型方面的投資就超過2萬億美元,相比之下,在化石燃料方面的投資爲1萬億美元,因此這個信號是絕對明確的。

科技的快速發展和國際合作不斷深化爲人類應對挑戰帶來了希望。在以“智能時代的合作”爲主題的本屆論壇中,全球衆多科技企業參與討論,積極尋求平衡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

在這一領域,中國新能源產業助力全球綠色低碳轉型尤其受到關注。在論壇多個議題的討論中,中國新能源技術的發展頻頻被提及。斯基珀對記者表示,在材料、能源等衆多領域,中國開創了一些真正創新的方式,世界其他地區應予以關注,並可以借鑑。當然,這些解決方案不一定適用於所有環境,但它們可以作爲開發本地解決方案的良好基礎。

米雷克·杜塞克在接受採訪時指出,當前,包括人工智能、機器學習、氣候與能源轉型技術、量子技術、機器人與自動化等在內的多項前沿技術,正以驚人的速度實現創新、投資和應用的指數級增長。“這場變革已超越傳統的經濟轉型,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一場全面而深刻的社會經濟轉型,其速度遠超從農業社會邁向工業社會的歷程。這種轉型帶來了巨大的機遇和挑戰,需要社會在應對中尋找平衡。”杜塞克指出,“智能時代”將推動生產力提升和產業創新,但要確保其惠及全社會,還需匹配新的技能要求、監管框架以及倫理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