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千五百米深海捕捉宇宙信號南海海底將建中微子望遠鏡(探訪)
原標題:在三千五百米深海捕捉宇宙信號南海海底將建中微子望遠鏡(探訪)
在幽暗的中國南海海底3500米處,1000多根千米高的線纜,兩兩相隔約百米,豎排成覆蓋約8立方千米海域的巨型矩陣。不計其數的中微子如幽靈般光速穿過矩陣,“點亮”了線纜上串着的一盞盞籃球大小的玻璃球“圓燈”,捕捉着中微子帶來的宇宙信號。
這樣科幻故事般的場面,描繪的正是南海中微子望遠鏡計劃,由上海交通大學李政道研究所牽頭的大科學裝置。
“每個玻璃球‘圓燈’裡,放置着多個光電探測器件,每根線纜會串起20多個玻璃球艙,連珠成線,像不像一串串感應宇宙聲響的風鈴?我們形象地稱爲‘海鈴計劃’。”在李政道研究所實驗室,青年學者梅華林向記者詳解這一科學計劃。利用中微子與水分子原子核發生反應會發出光的特性,玻璃球探測到的光信號會被轉化爲電信號,傳輸到陸地上的實驗室。進而開展探索極端宇宙,揭秘宇宙射線起源,尋找新物理規律等前沿研究。
與光學、射電望遠鏡利用電磁波來觀測宇宙不同,“海鈴計劃”的主角是號稱宇宙“隱身人”、“幽靈粒子”的中微子,這一在宇宙大爆炸後不久便出現的粒子,觀測它們可以瞭解宇宙的早期歷史;中微子還會在超新星爆發、黑洞併合等劇烈天體現象中產生,利用中微子望遠鏡可以研究這些極端的天體現象。2018年,科學家首次發現來自於40億光年以外的獵戶座“耀變體”中微子,證明了其中心有超級黑洞的活動星系核,可加速宇宙射線至幾萬萬億電子伏特,比目前人類最強大的加速器高几千倍。這一發現,入選《科學》雜誌2018年國際最重大科學突破之一。
因爲中微子不易捕捉的特性,探測裝置的選址至關重要。梅華林介紹,對宇宙中高能中微子的探測通常選擇在足夠深、足夠暗、足夠乾淨的環境裡,比如南極的厚冰層、幾百米的深井、幾千米的深海,而且探測器往往都是體型巨大的科學裝置,才能在有限的時間裡儘可能多地探測到少之又少的中微子反應。
“海鈴計劃”選址南海,既利用了透明的海水對光的散射、吸收更少的特性,也是因爲這裡離赤道較近,當利用整個地球作爲屏蔽體觀測宇宙時,探測器隨地球自轉掃過的天區更廣。不過,海底洋流會影響探測裝置的運行,“海鈴探路者”團隊需要選擇洋流速度小、適合探測器運行的位置。
爲找到適宜布放實驗裝置的海域,2021年9月,由80多位科研人員和工程技術人員組成的“海鈴探路者”海試團隊,帶着他們自研的數套實驗裝置,首次赴南海科考。
當時,科研團隊意外遭遇兩個颱風的夾擊,在評估了潛在風險以及完成實驗的可能性之後,最終決定與颱風搶時間。在晃動不止的船體上,科研人員趕在風力到達頂峰前,採集到了珍貴的深海數據,實現最後一次探測器的布放和數據採集。
梅華林介紹,“海鈴計劃”一期將於2026年在選定海域布放10根串列,探測器的原型樣機也在加緊研發中。未來,“海鈴計劃”將建成能夠全天候、全時段連續工作20—30年的海底中微子望遠鏡,通過發現高能天體中微子源,解答宇宙射線起源的世紀之謎。同時,結合其他觀測手段,理解極端天體現象的深層物理規律,推動我國深海精密儀器及探測技術的發展併發起國際大科學計劃,凝聚優秀科技人才,拓寬人類認知邊界。(黃曉慧)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