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木牛流馬”:“木工爺爺”們爲什麼會集體爆紅海外?
2020年,來自山東聊城的老手藝人王德文將拍攝的視頻上傳到他兒子的自媒體“阿木”上,受到了網絡熱捧,大家都親切地稱王德文爲阿木爺爺。因爲他做的木工不用膠水和釘子,也不借助任何現代機械工具,而是用傳統的榫卯技術徒手打造魯班凳、蘋果鎖、拱橋、將軍案、會動的小豬佩奇等木製品,巧奪天工,讓人歎爲觀止,被網友稱爲“當代魯班”。阿木爺爺也從中國的社交媒體爆紅,一路火到了海外,其YouTube視頻總觀看量已經突破2億,“圈粉”119萬,讓不少海外網友對這門手藝膜拜不已。而繼“阿木爺爺”在海外引起熱議後,福建龍巖的李石水給孫子做的各種花式木製玩具也登上了熱搜,被譽爲“最強木工爺爺”,視頻也火到了國外,同樣圈粉不少外國網友。
再現“木牛流馬”
阿木爺爺利用自己的精巧手藝給孫子做了很多極具傳統特色的木製玩具,同時也製作出了最流行的卡通人物小豬佩奇、木質機器人等等,變成了網友口中“別人家的爺爺”。
而福建龍巖長汀縣新橋鎮的李石水爺爺,自年輕時候就開始學做木匠,練就了一手木工絕活,在家帶孫子無聊的時候,他就開始重操舊業,用一些木料給孩子做玩具。通過其精湛的木工技藝,讓自己的孫子成爲了全村小孩都羨慕的人。
這些玩具沒有用到一顆圖釘,也沒有用到一顆螺絲,全憑一雙巧手純手工組合而成。跟阿木爺爺一樣,李爺爺的視頻在網絡火起來,也是由於其兒子李躍金隨手拍了個視頻,將李爺爺做的木工小鳥傳到網上,竟引來2000多萬的播放量,贏得網友的高度讚譽。
兩位木工爺爺的精湛技藝在網絡上被網友稱爲“木牛流馬”的復活。“木牛流馬”最遠可追溯到春秋末期。據王充在《論衡》中記載魯國木匠名師魯班就爲其老母巧工製作過一臺木車馬。而後來普遍所流傳的“木牛流馬”則主要指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的運輸工具。陳壽的《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中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衆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不過,對於“木牛流馬”的真實樣貌,各有各的說法,甚至現在還有很多人試圖復原傳說中的“木牛流馬”。
當然,文學作品源自生活,但會高於生活,因此,關於“木牛流馬”其實是有一定的虛構和想象的成分在裡面,這也是爲了突出諸葛亮的神奇,因此,《三國志》的說法“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雖然有其生活原型,但也不至於神乎其神,但用“木牛流馬”指代傳統木工技藝的說法卻一直流傳了下來。
“木牛流馬”是中國傳統經典木工技藝世世代代流傳的一種指代性說法,而這種中國傳統經典木工技藝就是幾千年流傳至今的——榫卯技術。榫卯工藝是我國傳統木工工藝的靈魂,是中國傳統建築、傢俱及其它器械的一種主要連接方式,其原理就是在兩個構件上採用凹凸部位相結合,純粹利用木頭本身的凹凸關係連接在一起,最終形成一個穩定性很高的建築結構,不需要任何鐵釘、金屬的參與。凸出來的部分稱爲“榫”,凹進去的部分叫做“卯”,特點是在物件上不使用釘子,利用卯榫加固物件。
這種凹凸相互契合的傳統榫卯技藝不僅體現了古人“師法自然”和“陰陽相依”的理念,也顯示了古人對於生活世界與精神世界微妙平衡的把握,這種理念經由一代代匠人的傳承讓中國古代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完美契合,也保持了中國傳統技藝的天然與純粹。
而王德文和李石水就是這一代代能工巧匠的傑出代表。王德文曾經只用了42根榫卯棱、4根榫卯柱、1個榫卯基,以及27道鎖環環相扣,就做成了一個縮小版世博會中國館。
而李石水和兒子李躍金花了一個多月,利用傳統榫卯技術和金屬螺栓給一家公司做了一個現實版偃甲機器人,這個機器人高70公分,全身由100來塊木頭部件組成,所有的關節和手指都可以靈活運動。除了關節處用了金屬螺栓,其他地方連固定的釘子都沒有。
“木工爺爺”們爲何爆紅海外?
現代化的浪潮對於傳統技藝的衝擊很大,快節奏、批量化的產品很快取代了用傳統工藝打造的日常用品,經典的傳統木匠技藝漸漸被人們淡忘,而不用膠水和釘子的榫卯結構在現代年輕人的生活中越來越罕見。令人欣慰的是,木工爺爺們的傳統技藝有望得到傳承。李石水已經帶他的兒子和其他幾位徒弟,不僅教他們研習手工技藝,還通過社交媒體,傳播錄製的視頻,讓更多年輕人見識了傳統木工技藝的神奇,他們在網絡世界受到熱捧也說明了古老的技藝在元宇宙時代風采依然,這不僅反映了民衆對於傳統文化的尊重,同時也喚醒了民衆的文化記憶,滿足了工業化時代人們對於田園夢想的追求。匠人情懷和經典傳承依然是人類在傳承和充實精神世界的不二法門。這些穿越了千年的古人智慧,並沒有隨着年輪消失在時間的滄海里。
藉助網絡兩位木工爺爺火到了海外,讓許多國外的網友也見識到了中國傳統技藝的神奇。阿木爺爺在YouTube視頻總觀看量已經突破2億,“圈粉”119萬,讓不少海外網友對中國傳統木工手藝膜拜不已,而李石水的視頻被傳到國外社交平臺,同樣引起了外國網友的極大興趣。這些用傳統榫卯結構純手工打造的兒童玩具,將中國傳統技藝的智慧和童真融爲一體,令人拍案叫絕,而木工爺爺們恬然的生活狀態也讓很多海外的民衆得到了精神層面的共鳴。
他們不僅在國外收穫了大批粉絲,還將令人歎爲觀止的中國傳統技藝對外做了極好的展示和宣傳,看過視頻的外國網友無不爲視頻中那些神奇的木器而驚歎稱讚,在中國漸漸落寞的傳統技藝在國外受到了追捧,恰恰也說明只要有真正的文化底蘊,就可以廣爲傳播,受到關注。
近幾年來,藉助互聯網平臺,中國民間傳統技藝以民俗、飲食、音樂、茶藝、工藝爲載體,將文化融入生來自:juzi.szwxswj.com活,不斷“出圈”海外,中華文化和中國智慧通過互聯網傳播,達到了潛移默化的文化外溢效應。
越來越多的外國網友通過社交媒體對中國傳統的非遺製作來自:juzi.luoxuancj.com場景、工藝流程等有了直觀的認識,而中國民間的非遺達人和他們的匠人精神也被更多海外民衆所知曉。
社交媒體成了新時代溝通海外中華文化愛好者和中國非遺傳統的信使,中國的傳統木工技藝通過諸多社交媒體出海出圈,以圖片來自:juzi.tiankuizs.com和視頻的直觀方式,跨越了語言障礙,消除了文化偏見,達到了對於人類文明的高度共鳴,世界不同文化和文明也在這種生活化的記錄和互動中得到了傳播和互鑑。
作來自:juzi.gytdhbkj.com者簡介:
蒲平,浙江傳媒學院教師,復旦大學新聞學博來自:juzi.jswsjf.com士,復旦大學傳播與國家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融媒體新聞生產,媒體融合與轉型等。
監製|楊新來自:juzi.xunduzao.com華
統籌|劉佳來自:juzi.nbjiffy.com康坤全
採寫|馬來自:juzi.lblyp.com廷魁
編輯|來自:juzi.hcq66.com郭暉
製作|來自:juzi.game290.com胡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