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斷“黑尾巴”需要協同發力

原標題:斬斷“黑尾巴”需要協同發力

各類機動車尾氣超標排放,已成爲影響大氣環境質量的重要源頭之一。雖然相關部門近年不斷開展專項行動加以整治,然而一些超標排放車輛仍然“帶病上路”,暢通無阻,成了“打不死的小強”。有媒體調查發現,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違法操作,出具假報告的現象屢見不鮮。

據生態環境部近期通報,機動車排放檢驗領域違法手段五花八門,從作弊裝置的研發生產到製作銷售,橫跨山東、浙江等多個省份,出現包括製作商、經銷商、檢測公司、維修站在內的完整灰黑利益鏈。中央第一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抽查發現,淮安市安宏機動車檢測服務公司使用車載自動診斷系統作弊,使得原本不合格的尾氣檢查結果變爲合格,2024年1至7月共出具2573份虛假檢測報告。

除了對大氣環境的影響外,機動車尾氣等移動污染源大多在近地面1.5米以下,污染物更容易升至人的呼吸高度,對健康危害更大。排放檢驗是機動車污染管控的關鍵,一旦“放水自流”,將嚴重損害人民羣衆健康。

監管必須嚴格。各地機動車排放檢驗法律法規不同、監管力度有差異,給一些不合格車輛留出了上路空間。以長三角某城市爲例,2023年有1.5萬輛首檢不合格車輛,最後近一半車輛未在該市複檢,而是“捨近求遠”跨省區檢測得以過關。這說明,相關標準及監管在一些地方未落地,跨區域跨部門監管力道不足。要讓中介機構不敢“高擡貴手”,必須高壓全覆蓋,構建一體化監測監管平臺,實現精準化、智能化監管。同時,完善線索移送、信息共享等工作機制,常態化開展跨區域聯合行動,把監管漏洞堵死。

機構理應規範。經營機構良莠不齊、違法成本低,給錢就敢作假,這是“黑尾巴”暢通無阻的源頭。一方面,有必要在嚴格准入審查的前提下,對檢驗機構強化正面引導,如定期送達案例提示,加強幫扶指導,加大警示宣傳力度,引導機構合規經營。另一方面,應實施聯合獎懲,形成“規範要求—監督檢查—檢查結果—信用評價—獎懲兌現”的信用管理閉環,壓實檢驗機構的企業主體責任,營造“不願爲”“不能爲”“不敢爲”的社會氛圍。

強化車主引導。假報告能流通,是因爲有買主。從主觀上看,有不少車主環保意識不強,爲了通過檢測主動上門找不良維修單位或檢測機構“破財消災”,玩矇混過關把戲。從客觀上看,機動車尾氣排放超標,可能涉及車輛淘汰回報較低,而改造提升費用又較高,車主認爲全部由自己承擔吃虧了。當初,車輛投入運營是經過政府許可的,如今尾氣排放超標叫個人買單,心裡一百個不情願。對此,就一些符合條件的車輛,不妨採取政府適當補貼的辦法,來調動機動車車主“綠改”的積極性。(張全林)

來源: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