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時糧食計畫 專家:須防民間恐慌性搶購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農業部提出戰時糧食計劃,專家認爲,必須考量戰爭當下的恐慌性搶購,政府也要確保屆時能順利建置物資統籌與分配機制,因此與通路與民間沙盤推演相當重要。

逢甲大學國貿系教授楊明憲表示,假如兩岸發生戰爭,如何確保糧食撐過被封鎖時間?天然氣安全存量天數若只有兩週,能源能支撐多久?目前每月國人食米消耗量約十萬噸,加上持續種植的稻作,食米存量應大於三個月或更久,但黃豆、小麥、玉米都仰賴進口,政府應要政策鼓勵民間穀物業者增加一個月庫存,且庫存成本由政府補助,面臨緊急需要時,政府有優先調動權力,這套機制要先建立。

楊明憲強調,戰爭當下就不會有自由市場機制,政府如何在恐慌性搶購下進行物資統籌和分配就相當重要,非任由民間搶購買賣,伴隨恐慌而來的黑市暗盤交易也要想辦法杜絕,政府更必須和超市沙盤推演在戰時配合政府來進行物資分配,否則緊急情況下一定會很混亂,「還沒戰爭,口罩和雞蛋都能搶了」。

陳李農改團隊執行長李武忠表示,糧食夠與不夠的重點在於老百姓預期心理,還沒發生戰爭的評估自然足夠,但當環境改變時就會出現恐慌性採購和囤貨,因此戰時糧食供應鏈、運輸暢通等也都要納入考量,分散庫存也要嚴密的沙盤推演,畢竟戰爭的因應與一般危機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