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凡是邏輯上成立的事,就一定能實現。

最近看了不少張一鳴的訪談,他有兩句話讓我印象深刻,所以提筆做一下筆記和反思。

第一句是:“凡是邏輯上成立的事,現實中一定能實現。”

第二句是:“大衆的判斷是遠遠落後於市場趨勢的,想創業要有遠超他人的認知。”

黑格爾在《小邏輯》中說:“邏輯是純粹理性的科學,是思維與存在的統一。”

邏輯不是憑空想象,而是對事物本質規律的揭示。它幫助我們理解事物的因果關係,找到問題的根源和解決辦法。

邏輯就是這麼簡單,但它特別有用,因爲它揭示了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

比如,你發現家裡的花葉子黃了。邏輯上,可能是缺水或者陽光不夠。你一看,果然好久沒澆水了。這就是通過邏輯推理找到了問題所在,接下來你就知道該幹嘛——趕緊澆水唄。

但張一鳴的第二句話提醒我們,光有邏輯還不夠。

因爲大衆的判斷往往是滯後的,他們只能看到已經發生的事情,而看不到未來的趨勢。

如果你想創業或者做成一件大事,你得有遠超他人的認知,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機會。

既然說到了黑格爾,那就談一談受他影響頗深的馬克思的“歷史辯證唯物主義”,簡單地理解什麼是邏輯。

“歷史”就是回望過去,看事情是怎麼從零走到現在的。

比如,手機從最初的大哥大到今天的智能手機,經歷了無數次技術迭代和用戶需求的變化。張一鳴創辦字節跳動時,短視頻和個性化推薦還只是一個小衆市場,但他看到了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用戶對個性化內容的需求,抓住了這個歷史趨勢。

“辯證”就是立足當下,看事物發展到現在,呈現出怎樣的矛盾的兩面性。

比如,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一方面讓信息傳播更高效、娛樂更豐富,另一方面也帶來了信息碎片化、注意力分散等問題。Tiktok雖然成爲了全球最紅的App,但同時面臨着美國、歐洲各種制裁和未來的不確定性,所以要辯證的看TT當前所處的位置。

“唯物”就是客觀規律。是人們着眼未來,根據已有的經驗和發展趨勢,根據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的客觀發展規律規律,得出的合理的預判。

比如,特朗普連任,TT在美國的困境能否解除,未來命運如何,如何判斷趨勢,如何做plan A、plan B甚至Plan C,這些都需要強大的預判能力來做行爲指導。

高維度認知和低維度的認知的區別,就在於能不能對客觀規律有更深的理解,從而做出更準確的預判。

思考問題,歷史的、辯證的、唯物的來系統性梳理問題的發生發展與預判,這就是邏輯。

總結:邏輯是基礎,認知是關鍵。

張一鳴的話,簡單易懂,邏輯成立。

而我對“邏輯”的最膚淺的理解,便是因果關係。

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

爲什麼邏輯成立了,這事就一定能成。

因爲因是對的,就能引向正確的果。想要正確的果,必須先有正確的因。

劍中靶心,劍離弦。

以終爲始,倒推過程。

搞清楚未來的方向,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同時,別忘了自己爲什麼出發。‍

來源 | 阿袁的歸真返璞(ID:gh_854fe32ea819)

作者 | 阿袁 ;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