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謀早泄漏端倪!英媒:美晶片法案過關也難做到1事
拜登政府希望國會能儘速通過晶片製造法案。(示意圖/shutterstock)
規模520億美元的的美國晶片法案(Chips Act)19日通過程序性表決,預計最快本週將過關,該法案目的在於促進美國與大陸在半導體產業上進行競爭。英國《金融時報》主編Gillian Tett撰文分析指出,即使晶片法過關,短期內美國也很難邁入晶片自主化,主因在於美國缺乏半導體人才,而且成本較高,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過去也曾透露,美國製造晶片的成本比臺灣高出50%。
Gillian Tett提到,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Pat Gelsinger)曾表示「晶圓廠未來將成爲新的地緣政治籌碼」,而這番言論代表晶片已成爲21世紀的戰略物資,也是未來地緣政治籌碼,而臺灣目前幾乎掌控所有先進晶片生產,卻面臨大陸地緣政治威脅,令美國等西方國家感到憂心,半導體供應鏈正在往西方移動。
季辛格更感嘆,美國最初創造了半導體行業,但目前高達80%的生產位於亞洲,俄亥俄州共和黨參議員羅伯·波特曼也說,回顧30年前,世界上37%的半導體是在美國製造的,如今剩12%「而且走錯了路」。
因爲成本較低,西方國家越來越依賴亞洲製造的晶片,美國正在扭轉此趨勢,德克薩斯州共和黨參議員約翰·科寧預估,美國如果未來無法獲得先進半導體晶片的供應,GDP(國內生產毛額)恐會在一年內減少 3.2%,以及失去 240萬個工作崗位,時間拉長來看,3年恐讓美國 GDP因此損失超過2萬億美元,並超過500萬人失業。
美國都開始警覺晶片太依賴臺灣,像是美國商務部長雷蒙多(Gina Raimondo)就警告,美國對臺制晶片依賴度高達約9成,而且7成精密晶片都是跟臺灣採購的,而這種情況非常可怕又不可靠,進而推動美國晶片法案的誕生。
文章指出,即使美國晶片法過關,美國短期內仍很難達到「晶片自主化」,因爲設立一家晶圓廠,至少需要2年的時間,而且美國缺乏像臺灣半導體產業一樣的基礎設施及人才,成本方面也高,但半導體供應鏈正往西方挪動勢在必行,像是英特爾執行長季辛格提出的計劃,預期未來美國生產大約 30%的晶片、歐洲生產大約20%,亞洲佔所有晶片產量將降至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