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作霖死後九年才入土,爲何八個兒子沒到場送葬,原因令人心酸
1927年是一個不平常的年份,老蔣和汪精衛內鬥,兩人都暫時下野了,共產黨人領導了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烽煙四起。而東北的張作霖,日子也不好過,主要是缺錢。
東北軍連連征戰,軍費開支很大,單靠盤剝百姓和商人,已經遠遠不足,不過,土匪出身的張作霖最會做買賣,在日俄之間繼續跳舞,獲取最大的利益。
那時候,日本首相田中義一主持召開了“東方會議”,目的很明確,就是侵略中國,實現大東亞共榮,日本帝國要當霸主。
但是這個計劃的實施,必須經過東北這塊跳板,如果日軍直接從膠東或者上海進攻,缺乏後援之力,在軍力的運輸下,也會打了折扣。
反正朝鮮已經在日本的控制之下,二者隔着一道海溝而已。一旦戰爭爆發,可以從朝鮮抓丁徵糧,解決部分軍備問題。
8月中旬,滿鐵新總裁山本條太郎奉田中之命,與張作霖談判,張作霖的目的是想利用日軍對付老蔣,一個勁的忽悠日本人,還是老三套,要錢要槍炮要技術人才。
別看張作霖是個土匪,大字不識幾個,可一肚子的謀略,否則也當不上東北王,談判的時候滿口答應,就是不在協議上簽字,有的協議簽了字(下屬代替),但拖着不蓋章,日本人被他耍得團團轉,甚至開始幫他打造超級大戰艦(航母)。
到了1928年5月,南京政府的北伐軍即將兵臨北平,日本人忍不住了,提出最後通牒,強迫張作霖兌現日本人在滿洲的權利。而這個時候,東北軍也積極與南京密談,南京方面只有兩點要求:第一、服從三民主義;第二、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可以改爲中華民國陸海軍副總司令,只換旗幟不調兵。
張作霖面對日本人的咄咄逼人,最後也火了,直接攤牌:我不能出賣東北,以免後代罵我張作霖是賣國賊。我什麼都不怕,我這個臭皮囊早就不想要了。
還別說,別看民國軍閥一個個內鬥很厲害,可是在對外的問題的上,非常強硬而有骨氣,即使是後來的半壁河山淪陷,那些已經退隱的軍閥大員們,諸如孫傳芳、吳佩孚等人,大多沒有出任僞職,堅持了自己的民族氣節。
張作霖與日本人徹底翻臉之後,日本人感覺被耍了,氣急敗壞地策劃了暗殺行動。1928年6月4日5時30分,隨着皇姑屯的一聲震天巨響,一代東北王張作霖走完了富於傳奇色彩的一生。
張作霖突遭橫死,東北的重擔一下子壓在27歲的張學良身上。時東北的日本特務猖狂,楊宇霆奉命與日本人繼續周旋,而少帥張學良爲防日人暗算,化裝成士兵親自扶靈回到奉天,穩定了局勢後纔開始治喪。
張作霖的喪禮規模很大,由結義兄弟張作相(非親兄弟)任喪禮處督辦,王樹翰任總辦。大元帥府內建起一座高達十幾丈的靈棚,正中央設有祭壇。祭壇上安擺張大元帥的靈柩,兩邊魂幡飄飄,張學良與弟弟們日夜守靈。一時間各路人馬前來祭奠,南京國民政府和閻錫山等,都派出大員祭奠和慰問。日本人當然也假惺惺的前來貓哭耗子,儘管日本人在媒體上做了一些文章,將皇姑屯事件指向俄國人,但張學良不傻。他聽從了郭鬆齡的意見,繼續與日本人周旋。
中國人有個習慣,人活着的時候,就會找人給自己看好墳地,連棺材都準備好。
張作霖生前就請了一個姓楊的風水先生給自己找墳塋,楊先生在幾名副官的陪同下,於黑土地上找了幾個月,終於找到錦縣東北的驛馬坊,他認爲驛馬坊最好,有長白山延伸過來的龍脈,而且龍氣很旺。
張作霖到那裡一看,也感覺很舒服,明堂開闊,羣山環繞,是一處好地,於是下令動工替自己建造陵墓,在動土挖掘的時候,居然挖出了一塊青石板。青石板上隱隱有幾個大字:弓長兆宇。
楊先生向張作霖解釋說,這塊青石板非比尋常,乃上上吉兆,弓長者爲張,預示張家人丁興旺且有帝王之兆。
張作霖儘管自封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可還有老蔣、閻錫山他們那些死對手,如果張家後人能夠一統天下,當然是好事。
陵園落成之後,張作霖本想把他爹的棺木轉移到這裡,但楊先生認爲不可。原來,張作霖他爹喜歡賭博,在他14歲那年,在一次賭博中被人打死,葬在海城的遼河下游。兩年後遼河下游發大水,把他爹的棺材衝了出來,漂到一塊高粱地裡,最後只能草草就地掩埋。
起墳的時候,有一個風水先生路過,登時大驚,說此地爲一馬平川諸侯地,後世可爲諸侯。後來張作霖發跡坐鎮東北,果然是一方諸侯。他寵信迷信,認爲其父墳地的風水很好,就沒有打算遷移,只把他母親的棺木遷來,給其父造了一座假墳。又把自己的原配夫人趙春桂的棺木移來,葬在這裡。
張家的墳地有三處,一是老祖墳,在新民縣的四臺子,二是張作霖父塋地,在海城的那處高粱地,而張作霖自己選的百年新塋地,在錦縣的驛馬坊。
究竟把張作霖葬在哪裡呢?
區區一個張作霖的葬禮,實則是東北軍各路人馬的一場暗中角逐,誰能夠控制一切,誰就是將來的東北王。
這時候,由於張學良的根基未穩,徵求奉軍張作相、湯玉麟、張景惠等人的意見,郭鬆齡這時候有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想法,於是暗中唆使奉天省省長莫德惠等人,提出張作霖曾經擔任過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應當另立陵墓,不入祖塋,也不能在驛馬坊的父母陵墓身邊。
而國民政府這邊,也提出另修元帥陵的意見。
郭鬆齡另外請了一位姓周的風水先生,重新勘察元帥陵的地址。周先生找了半個月,選中了鐵臂山下一座小山包,小山包上有個村子叫水老鴰窩。這裡曾爲薩爾滸古戰場。其位於省城之東南,渾河之陽。
新元帥陵墓的地址,氣勢恢宏,渾河從背後環繞,後人財帛綿綿。
水老鵑鴰窩名字不雅,周先生給改了一個名字,叫“水龍臥”,寓意渾河的水龍,就臥在這裡。接着,周先生又把元帥陵改成了“元帥林”,寓意張家後人元帥成林。
爲了修元帥陵,張學良成立了“大元帥儀葬工程處”,工程處的總負責人叫鄭子臣,是張作霖的鐵桿兄弟,也是親家。工程處下設了三個科,爲總務科、經費科、材料科,由撫順金華公司負責承建。
又從上海請來了殷志豪任總工程師,整座陵墓的規劃,是參照清東陵的設計,只是規模要小一些。
陵墓修建了三年,乃未完工,“九一八事變”之後,受戰局的影響,張學良在撤出關外的時候,無暇顧及父親的棺木,一直引爲恨事,所以日夜想着殺回東北。
日軍佔領了大元帥府,把張作霖的靈柩轉移到瀋陽東關的竹林寺內,這一放就是六七年,連個祭奠的人都沒有,偶爾有廟內的和尚點上三柱青香,以告慰張作霖的在天之靈。
張作霖的棺木一直在寺廟裡停放着,直到1937年5月,出任僞滿洲國總理的四哥張景惠,出於把兄弟之間的那份情義,徵得日本人同意之後,以“滿洲國協和會”的名義,把張作霖的棺木拉到錦縣東北驛馬坊塋地,與原配夫人趙春桂草草合葬。
按照東北的風俗,出殯需要家族男丁打靈頭旛,可張作霖的8個兒子都沒能到場,最後還是由他的外甥吳廷奎充當了張家的男丁,引魂入土。
身陷囹圄的張學良得知消息,哭了一個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