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顧腳下

(有鹿文化提供)

做陶的過程是孤獨的。

也必須孤獨,因爲專心一致、全意念地投入才能製作出一件好的作品。太多的紛擾會無法專注,更無法安靜思考。

但是人類畢竟是羣居的動物,大部分人都對寂寞和孤獨感到強烈的恐懼和不安;所以在工作以外的時間,也必須學會與他人相處。

正因爲我們的生活必須時時與他人相處,所以如何在彼此之間營造一段舒服的相處模式,就成爲我們生活中需要學習的重要課題。在彼此相處的過程,我們更多是在表現以及給予,卻未曾考量我們所給予的是否如他人所需要的。就像一隻整天拿着胡蘿蔔釣魚的兔子,恐怕坐上一輩子也釣不上一條魚。

只有用心的觀察和體會,才能在適當時機讓自己的付出有所價值且令人感動。

先「看見」,才「用心」

每個人的個性不同,表達方式自然也就不同。其中最大的影響,通常是來自原生家庭的環境。一個在笑聲中長大的孩子,通常也會將笑聲帶到他的朋友圈中;一個在責難中成長的孩子,很大的機率也會帶給別人一些壓力。

現在的教育環境,不斷強調要孩子勇敢地表達自我,這讓我們愈來愈在乎自己在別人眼中的樣子,也愈來愈爲了表現而表現。因此,人跟人之間的關係看起來很熱鬧,卻也愈來愈淡薄。當我們習慣了只接收那些外顯的表象,就會無法體察到生活中細微的差異和變化。

每個人都用自己習慣的語氣和對應方式來和別人相處,一旦有了不愉快,第一反應通常認爲是別人的問題,而沒有冷靜下來反觀自己可能纔是問題的所在。「爲什麼對方沒有給我期待的答案?」「我這樣說又沒有什麼不對!」其實這只是因爲自己沒有「看見」。

在工作的空檔,我喜歡用手機相機記錄下工作室光影的各種變化;走過窗邊看見那穿透樹影落在坯體上的畫面,就會忍不住拿起手機拍攝下來。偶爾有朋友會問我要怎麼樣才能拍出那些光影變化之間的美感。甚至翻出我臉書上的照片,問我這是在哪裡拍的?

我帶着他到工作室的門口,指着牆邊的水缸,「就是在這裡拍的呀!」

朋友驚訝:「我經過這麼多次,爲什麼沒有看見它?」

任何事情都必須要先學會「看見」。如果連眼睛都看不見,就更不用談用相機記錄或是用心來感受了。

我們的「心」太快,快到對很多生活中的事物都是一閃而過。天氣熱了有冷氣、天氣冷了有暖氣,季節的交替快到連春夏秋冬都只是月曆上逐漸更換的文字,對生活中的變化全部都視而不見。

而讓生活從快到慢的過程,也是需要學習的。透過對季節的細微觀察,如一朵花開的過程、一片落葉飄落的軌跡,讓已經麻痹的感知能力慢慢甦醒,讓生活不再只是數字上的更替,而是活在季節裡。

照顧腳下

爲了製作出更好用的茶具,我曾在七年的時間裡,每週往返臺中上課。學習茶藝的過程中,老師會在每個不同的學習進度上爲我們規劃各種的小型茶會。透過茶會形式的互動,能更深刻地體會每一次提壺、注水的意義。而在許多的茶會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主題,是一次「照顧腳下」的茶會。

「照顧腳下」,來自於日本許多寺廟階梯處可見的小木牌,上面寫着的「腳下照顧」。其中的含義並非要我們小心階梯,「腳下」指的是「當下」或「本我」,而照顧則有反省、關注及確認的意思。

老師選擇「照顧腳下」做爲茶會的主題,就是希望我們能夠專注在當下的每一刻,並用心感受每一位茶客的心情。

茶會的前一天,我徹夜未眠地燒窯。早上上課前,掀開窯門上的窺孔查看窯內的情況,用來測探溫度的七號溫錐已經形成完美的弧線,前端剛好點在棚板上,這表示窯內的實際溫度已經到達預設的階段。關掉瓦斯開關、確認瓦斯窯徹底熄火、插上煙囪的擋板,梳洗後就直接到教室上課。

當天的茶會是在佛寺中舉行,所泡的第一杯茶湯必須端到佛前供佛。雖然氣氛有些嚴肅,但內心卻很平靜、輕鬆。茶會結束後,大家聚在一起分享茶會的心得。

老師走到我的身邊微笑着對我說:「永勝,今天很累喔!」

我驚訝地看着老師:「老師爲什麼會這麼說?」

「因爲你的腳步很重。」老師簡單的一句話卻是對我很大的提醒。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不可能會注意到身邊的人腳步是否沉重。

但如果我們不能體察到別人的狀態,又如何爲對方泡一壺適合的茶湯?

偶爾到朋友的茶室喝茶,朋友會熱情地款待剛拿到的好茶,並細數着這茶的來歷和珍貴。喝完之後,該有的香氣、口感、喉韻都很好,茶確實是好茶。但感受也僅是味覺感官上的差異。

一次,到嘉義演講結束後訪友,朋友一見到我就說:「昨天剛拿到一泡很好的高山茶,今天剛好可以來喝一下。」

說完就打開爐火煮水,拿起手上的茶葉,想了想又放下,起身拿後方另一罐茶。出湯後端起杯子放到我的桌前:「喝喝看,不知道好不好喝?」

「一定很好喝呀!」

朋友驚訝地看着我:「你都還沒喝,怎麼知道一定很好喝?」

「你剛剛不是說要泡高山茶給我喝嗎?爲什麼又換成了普洱茶?」

「喔!因爲我想說中午了,你還沒吃飯,一下子喝輕發酵的茶怕你胃不舒服呀!」

「所以我說一定很好喝!我看你換了茶就大概知道你爲什麼換茶了。茶葉或泡茶的技巧好不好是一回事,這份體貼的心意纔是讓茶變好喝,也讓心變得溫暖的主因。」

一泡茶質優良的好茶,用適當的方式沖泡,滋味必定令人回味;但是一泡「用心」沖泡的好茶,才能讓人由衷地感到溫暖。

無需言語的貼心

有一段時間,當我心情不好的時候,我會開車到臺中找朋友小方喝茶。小方話不多,通常我們也沒有太多言語上的交流,只是簡單的寒暄,我坐下,他泡茶。但每次喝完他的茶,總覺得心情得到了紓解。

當心情低落的時候,他會衝上一壺清香的阿里山烏龍,鬱悶的心情便隨着那股清香和杯中升起的熱氣而蒸發;有時是工作或生活中的瑣事而讓心情感到焦躁,他會拿出小小的朱泥壺,衝出一泡濃淡適宜的鐵觀音,讓我感到心情隨之沉靜。

讓我的心情得到轉換的,並不在那些茶品是否珍貴。而是那顆不需言語就能察覺到他人情緒的體貼之心。

同樣的,製陶人在製作器物時,如果無法體察到別人的喜好或心情,也就很難製作出令人愛不釋手的器物。在這一杯杯溫暖的茶湯中,我慢慢學習着「看到」、「喝到」和「做到」。

學着照顧腳下,放慢腳步,細心關注生活的每個當下,學習用體貼的心關心我們在乎的人,細心感受生活中細微的美好。(本文摘自《七號錐倒了:一個百年窯火守護者的孤獨修行與溫情》一書,有鹿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