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11種得天獨厚的能力,說明你與衆不同
在大衆的認知裡,聰明,或者說高智商,往往意味着解決問題和取得成績的能力。它可能包括理解能力、記憶能力、計算能力……
這種理解當然是沒錯的,但它其實有點太狹隘了。
實際上,智力的衡量絕不是如此單一的,而是多元的。我們傳統所理解的「高智商」,其實只是智力的一部分,
舉幾個例子:
Howard Gardner 提出過一個多元智力模型。他把智力分成8個維度,分別是:運動智力,人際智力,內在智力,邏輯-數學智力,音樂智力,自然智力,語言智力以及視覺-空間智力。
另一個多元智力模型,是 Robert Sternberg 提出的三元模型,分別是分析智力、創造力和適應能力。分析智力指我們接受、加工、理解信息的能力;創造力指我們想出新點子和創意的能力;適應能力指我們理解環境、改變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
不論哪種模型,他們的觀點都是一致的:智力的涵蓋應該是多維度的。傳統的教育理念只關注對信息的加工和認知,其實是非常片面的 —— 它並不能完全預測和解釋一個人在各方面能夠發揮的才能。
所以,我想告訴你的是: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你身上或許一直有某些得天獨厚的才能,只是沒有被納入傳統的衡量體系裡面而已。
一旦我們跳出優績主義的狹隘框架,用更多元的視野來看待自己,你身上的這些才能,便會熠熠生輝。
今天的文章裡,我想跟你分享11種厲害而小衆的能力,不妨看一看,自己符合多少條。
當然,要強調的是:類似的能力有很多,可能有幾十上百種,絕不是這11種能夠涵蓋的。限於篇幅,今天先跟大家分享這些。希望能夠幫你更好地認識自己。
1. 能記住複雜的路線
如果你能做到這一點,那你就已經比我厲害了,我是一個典型的路癡。
好了,不開玩笑。如果你的方向感非常強,能夠記得複雜的路線,那麼可能說明,你在這幾項能力上非常突出:
你的空間想象能力很強。那麼,很多需要空間想象的活動,比如繪畫、攝影、手工等,你可能會更有優勢。
你的觀察能力很強,因爲你需要觀察和記住不同的景物細節,並將它們有序地排列起來。那麼,你在創作小說、編劇等方面,可能會有優勢。
你的海馬體可能更發達。原因在於:大腦記憶和識別方向,主要依靠海馬體裡面的「位置細胞」和「網格細胞」。而這兩種細胞跟記憶信息其實是密切相關的,它們共享同一套機制。
也就是說:如果你記方向和路線很厲害,那麼可能表明,你在記憶複雜的信息上面其實同樣有潛力。如果你覺得自己記憶力不行,很可能只是因爲你沒有去刻意訓練而已。
不妨有意識地鍛鍊自己的記憶力,將其轉變爲自己的優勢。
2. 做充滿想象力的夢
每個人都會做夢,但許多人的夢是簡單、呆板的,許多人的夢則只是日常生活的複製。
如果你的夢境既生動又活潑,還充滿想象力,相信我,這絕對是一種極其稀有的能力。
夢境的本質是什麼?是大腦在沉睡狀態下,仍然有極少數腦區保持活躍。這些腦區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不會連接起來,但在睡眠中它們被激活,就產生了稀奇古怪的夢境。這個原理其實跟創造性思維是一致的,都是「遠距連接」。
換句話說,如果你的夢境非常有趣,那麼你極大概率就是一個創造性思維極強的人。非常建議你從事跟創意相關的工作。
另一方面,當我們在夢境中「看到」東西時,我們實際上同樣調用的是視覺皮層。而不同的人的視覺皮層敏感性是不同的,這就決定了有些人的夢境非常瑰麗,而有些人的夢境則更「簡陋」。
所以,如果你能夠在夢境中「看到」複雜的景物,那可能說明,你的視覺皮層更發達、更敏感。
那麼,你可能會更適合以圖像爲主的學習方式;同時,從事跟視覺相關的工作(比如藝術、編導等),也會更加事半功倍。
3. 腦海裡有很多想法
經常看到有人提出這樣的問題:看書、工作時,腦海中總是浮想聯翩,感覺大腦一直轉個不停,一直有新的想法冒出來,怎麼辦?
其實,這同樣是一種非常珍貴的能力。
我們每天平均會有幾千到上萬個想法。但對絕大多數人而言,這些想法都非常簡單,只是隻言片語,沒有太大的價值。並且,許多人難以自主意識到自己的想法,當他們覺察到時,想法已經像漣漪一樣消散了。
所以,如果你能覺察到自己的想法,並且這些想法是完整的、成型的,那麼,請試試去感受它們,把它們捕捉下來。
我在學習和工作時,手頭總會備一個筆記本,一旦產生任何有價值的點子和想法,就立刻把它們記下來。不用很詳細,只需記下大致的內容和場景,讓我能夠看明白就可以。這樣也能避免打斷思緒,能繼續專注在眼前的任務上。
然後,再在每天或每週定期安排一個時間,來整理這些想法。可能是針對某個話題進行主題學習,可能是嘗試把幾個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新的解釋和觀點,也可能是嘗試一個新的做法、試驗一個新的方式……
哪怕每天只有1%的想法是有用的,也有好幾十個了。日積月累,許多新的突破和創造,很可能就會從中誕生。
4. 能從一個點聯想到很多個點
這跟上一項能力有些相似。有些人腦海中的想法,可能就是由某個點觸發,從一個點聯想到另一個點,進而串起一系列的點。
這種能力有什麼用呢?我們知道:知識的本質,就是一個個信息點在腦海中通過彼此之間的連接關聯起來,形成一張錯綜複雜的網絡。沿着這張網絡去檢索的能力,其實就代表着對知識體系的調用能力。
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從一個點聯想到很多個點,那麼你天生就具備更強的知識網絡檢索和調用能力。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能會發現:你的思維非常活躍,總是能夠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能夠快速抽象出事物的共性,把一系列知識點通過彼此間的邏輯關係串聯起來。
只不過很多時候,你可能沒有得到有效的訓練,使得這種檢索和調用相對比較「無序」—— 也就是比較零散和鬆散,難以形成一個有內在聯繫的整體。
所以,你要做的,是有意識去構建起一個系統的知識體系,將信息分門別類放好,形成一個有序的系統。爲你的「聯想」提供一個堅實的基礎。
它會成爲你的寶藏,讓你在處理問題時更加能夠發揮你的優勢。
5. 具備很好的樂感
你聽音樂時,能否聽一兩次就大致哼出一首歌的旋律?能否敲出準確的節奏?能否區分出不同音高之間的細微區別?
如果是的話,那就說明你擁有出色的樂感。
這有什麼用呢?我們暫且不提唱歌、創作音樂和演奏,這些非常顯而易見 —— 它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作用:你的樂感越強,你從音樂裡得到的反饋和影響就越強。
什麼意思呢?我在 裡提到過:音樂能夠鍛鍊大腦的背外側前額葉,讓它變得更活躍,從而讓我們的頭腦更清醒,思維更高效。
不僅如此,大腦會將快節奏的音樂跟快樂、興奮等感受聯繫起來。因此,聽快節奏的音樂還能改善情緒、振奮精神,提高大腦的喚醒程度,讓大腦變得更活躍。
而這些效果跟你的樂感是密切相關的。你的樂感越強,音樂對你能夠產生的效果就越好。所以,不妨在平時養成工作、學習間隙聽聽音樂的習慣,爲不同場景創建一張合適的歌單,用音樂來激活大腦。
進一步,學習唱歌和演奏音樂,還能有效地鍛鍊大腦,降低患上阿爾茲海默病的機率。
因此,一定不要浪費了你的樂感,不妨試着把音樂作爲日常的興趣愛好之一,讓它喚醒你的生活。
6. 直覺非常準確
我們往往會高估思考的作用。實際上,不少專家在做決策時,依賴的可能不是複雜的思考,而是經驗和直覺。
這裡面,經驗可能不是我們能夠容易獲得的,但直覺則是我們天生能夠具備的能力。
直覺是什麼?它是一種啓發式的能力,是大腦對其複雜的數據庫一種快捷的抽象建模和調取數據的方法。如果你的直覺總是很準確,那說明你的大腦很聰明,非常善於「走捷徑」(褒義)。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不妨多遵照自己內心的指引,傾聽內心的聲音,讓它更多地去感受世界,從世界得到反饋。這可以爲你的直覺提供養料和能量,讓它變得更敏銳。
它會成爲一種更好地幫你做出判斷和決策的方式。
7. 對新鮮事物容易產生興趣
這是一種極其珍貴的能力,它高度依賴於你的人格特質。
如同我經常引用的道格拉斯·亞當斯的名言:「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許多人到了一定年齡之後,對世界的認知框架很容易固化,難以改變。
這會導致什麼結果呢?他們對於新興事物往往充滿警惕,對不符合自己認知框架的信息和觀點也更排斥、更抗拒。從而,一旦遭遇到範式變化和技術突破,就容易被拉開差距。
所以,如果你依然還保持有熱情和好奇心,請一定要好好珍惜這種能力,不要讓它消耗。
一個建議是:在日常生活中,每週抽出一些時間,用來了解新信息,探索在自己舒適區之外的事物和知識,讓自己始終處於求知的步調之中。並通過交流、輸出、實踐來提供反饋,爲自己的好奇心和興趣源源不斷注入能量。
這會是你應對未來不確定性最好的武器。
8. 能夠理解別人的感受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說「共情」,但實際上,共情是一種很強的能力,能夠真正共情他人的人,其實是不多的。
大多數時候,我們其實並不能真正理解別人的感受,而是隻能站在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經歷去「揣測」別人的感受。這很容易產生理解上的偏差,或者低估別人的情感反應。
真正的共情是什麼呢?是你能夠「知道」別人產生什麼樣的感受,理解這種感受的緣由,甚至能夠設身處地產生相似的感受。
一個判斷的方式是:向別人詢問對方感受的細節 —— 他腦海裡在想什麼,身體反應是什麼樣的,情緒反應是什麼樣的,希望得到什麼幫助和支持……諸如此類。如果你得到的回答跟自己產生的感受大體相似,那麼你可能就是一個共情能力很強的人。
那麼,從事需要跟人打交道的工作,需要跟別人深度交流的工作,可能會更有優勢。
當然,如果你的共情能力很強,那麼最好養成更多使用認知共情、減少情感共情的習慣,避免對自己造成損耗。具體可以參看:
9. 容易感動和開心
可能有人會問:這也算一種能力?當然。不僅算,並且是一種彌足珍貴的能力。
具體來說,如果你能夠因爲生活中諸多細小的事情,發自內心地感到感動、滿足、開心,產生愉悅的情緒,那你就已經非常幸福了。因爲,積極心理學的目的,其實就是教會大家這一點 —— 而你已經無師自通了。
所以,如果你具備這種能力,請一定好好珍惜。
不妨在生活中更多地發揮它,去記錄和銘刻下每一個時刻的美好,讓它們成爲記憶裡一種堅實的力量,爲你源源不斷地提供能量和支撐。
試着有意識地引導自己,去關注生活中每一個令你動容的瞬間,給自己正向和積極的引導,幫助你對抗壓力、焦慮和恐懼。
一般來說,感情豐富的人,喜歡觀察的人,以及高度敏感者,會更容易具備這種天賦。如果你是這樣的人,一定不要浪費它。
10. 喜歡獨處
獨處是主動選擇的。它意味着一種低社交需求,你不需要經常跟別人在一起,不需要非常熱鬧,也不需要別人的陪伴,能夠一個人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
如果你喜歡獨處,可能說明你更聰明。不少研究都發現:更聰明的人會更加傾向於獨處。原因在於:更聰明的人往往傾向於把資源和精力用來思考,而非進行社交;同時,他們更傾向於獨立解決問題,因此天生就不需求很高的社交支持。
另外,獨處也是讓大腦整理思緒和鞏固記憶的有效方式。學習完新知識之後,大腦會在後臺「回放」它們。這時,保持獨處和放空,可以給大腦更多的時間去咀嚼和消化,從而更好地吸收新知識。
因此,喜歡獨處的人,往往會更喜歡思考,深度思考能力也會更強。
當然,獨處並不是意味着完全不社交,而是需要選擇適當的方式和適當的頻率。如果你感到「不合羣」,也許只是因爲,你需要一個更高層級,能更好適應你、容納你的羣體。
11. 能快速從壓力中恢復過來
你被人說過「心很大」「樂天派」嗎?這其實也是一種能力,尤其是在應對壓力的時候。
許多人在面臨壓力時,容易長期停留在焦慮、擔憂、恐懼裡面,或者在解決問題之後,仍然無法擺脫壓力的影響,會有較長的情緒和狀態的低谷期。
因此,如果你能夠快速從壓力中掙脫出來,這就是一種非常難得的才能。
我一直說:對我們真正造成影響的,其實很多時候不是問題本身,而是我們對問題的恐懼。正是我們對它的想象、解讀和反芻,使得問題在我們心上投下巨大的陰影,讓我們一直活在陰影之中。
而這種陰影,反過來又會持續對我們造成壓力,啓動身體的應激反應,讓身體長時間處於過度負荷的狀態裡,難以發揮全力去解決問題。
所以,快速擺脫壓力,最直接的作用,就是讓自己處於良好的狀態之中,能夠更好地處理挑戰和問題。
進一步,長期處於慢性壓力之下,很容易誘發炎症,對大腦和身體健康都會有不良影響。
因此,能夠把壓力拋諸腦後,用平常心去行動,也是維護身心健康一種有效的方式。
來源 | 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作者 | 李睿秋Lachel ; 編輯 | 荔枝
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早讀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