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全國百強區,爲何又“出圈”了?

文|凱風

辦好一場會,搞活一座城。

01

2023年,堪稱成都的高光之年。

前有大運會,後有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盃。短短几個月時間,兩場國際頂級賽事落戶成都,刷新了這座國家中心城市的存在感。

日前,首屆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盃在成都市武侯區成功舉辦,中國隊大比分8-1戰勝韓國,以全勝戰績奪得賽事冠軍。

“家門口”的頂尖賽事,“家門口”的奪冠聲,不僅讓無數成都人爲此沸騰,也吸引了無數外地遊客涌入,感受全球頂級賽事的熱潮。

大運會作爲中國西部第一次舉辦的世界性綜合運動會而備受矚目,讓成都一躍成爲與北京、廣州、深圳等體育強市比肩的存在,西部體育第一城可謂實至名歸。

與奧運會、世界乒乓球錦標賽並稱爲“乒乓球世界三大賽事”的國際乒聯世界盃的落戶,進一步鞏固了成都作爲“全球賽事名城”的地位。

一系列大型賽事的落戶,讓成都在全球體育界上嶄露頭角。

根據國際專業體育智庫量子諮詢與英國杜倫大學商學院最新發布的“全球體育之都報告”,北京和成都雙雙入圍全球前十,其中北京憑藉“雙奧之城”的優勢排名第四,成都則位列第八。

成都全球賽事影響力崛起的背後,作爲今年兩場國際賽事共同的主要承辦地的武侯區,同樣迎來高光時刻:大運會的籃球等三項主要賽事落戶武侯區,而國際乒聯世界盃更由武侯一個區鼎力承辦。

值得一提的是,武侯區拿下的不只是首屆國際乒聯混合團體世界盃,而是2023年到2027年連續五屆的承辦權,而且一併攬獲亞洲乒乓球職業大聯盟中國運營總部、WTT國際青訓中心兩大頂級項目,“一賽事、一中心、一總部”的格局逐步形成,“乒乓球之都”呼之欲出。

以一區之力勇挑國際賽事大梁,武侯憑什麼?

02

武侯區,爲何備受國際頂級賽事的青睞?

奧運會、亞運會、大運會、國際乒聯世界盃等大型國際賽事接連落戶中國城市,既是大國大城崛起的必然體現,也是超大特大城市綜合能級和國際影響力不斷擡升的見證。

作爲這些大型賽事主要承辦地的北京朝陽區、廣州天河區、深圳龍崗區、杭州濱江區等,無一不是中心大區,集科教文衛體等資源爲一體,多數都坐擁城市中軸線,作爲城市形象的主要展示區而存在,知名度之高冠絕全市。

顯然,想要成爲國際頂級賽事的承辦者,城區本身必然要有一定的國際知名度,能擔綱一個城市乃至整個區域的對外交往功能,且經濟實力較強,城區發展相對成熟,在科教文衛尤其是體育等資源方面不能存在明顯短板。

不過,經濟實力一流、財力充沛的城區並不少,有國際知名度的更不在少數,匯聚文化旅遊體育等資源的也不鮮見,但能將這些優勢集於一身的並不多,而武侯區正是其中之一。

每一個初來成都的人,都不會不去武侯祠,感受巴蜀文化的獨特魅力,而武侯祠就坐落於武侯區,武侯區更以此而得名。

武侯區自一誕生,就穩居成都的中心“C”位。這裡的“C”位,既是地理的,也是文化的,更是商業和經濟的。

每一個城市都有一條獨特的中軸線,串起城市的過去與未來,相當於整個城市的“門面擔當”。

成都的中軸線就是從武侯區縱貫而過,人民南路連起成都核心天府廣場與天府總部商務區、成都科學城。

圖源:成都國土空間規劃2035徵求意見稿

每一個城市也有無數歷史文化地標,是一個城市“精氣神”的集中體現。武侯祠、望江樓、錦裡等衆多文化地標匯聚,讓武侯區從一誕生就自帶厚重的文化氣質。

而領事館、國際機構、世界500強企業的多少,則能看出一個區域的國際化程度。

成都是內地領事館第三多的城市,也是衆多國際機構在西南地區的總部所在地,更雲集了300多家世界500強企業,這些國際機構和企業多數都佈局在武侯區。

就此而言,說武侯區成爲成都乃至四川省對外經貿合作、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並不誇張。

正因爲這些高端要素資源的存在,武侯區不僅被國務院命名爲“高科技文化區”,還拿下了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天府旅遊名縣、中國夜經濟繁榮百佳縣市等稱號,可見城市能級之強、國際化程度之高。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向來以“蜀裡安逸”自居,而武侯區則是“最成都”的區域之一。

既傳統又現代,既有中國風又有國際範,既有時尚感又有煙火氣,既開放又包容……這種文化特質,恰恰與大型國際賽事追求的多元文化交融的目標不謀而合。

正如國際乒聯主席佩特拉·索林所言,“成都擁有豐富的乒乓球文化和氛圍,在這裡,不同文化的交融使體育運動更加豐富多彩。”

乒乓球如此,其他國際賽事也是如此,這正是武侯區的獨特優勢所在。

03

以賽營城,武侯區發展有多快?

辦好一場會,搞活一座城,這句話在我國廣爲流傳,且經過北京奧運、廣州亞運、深圳大運會等衆多大型賽事的檢驗。

賽事從來不只是賽事,任何一場大型國際賽事,都能帶動公共基礎設施的完善,更不乏提升城市知名度、盤活文旅體育資源、引領消費升級乃至刺激經濟增長的可能。

成都短短几年就躍居全國地鐵里程第四城,能在大運會之後拿下一衆國際賽事,能成爲今年十一黃金週旅遊最旺的城市,與大運會等大型賽事帶來的助力不無關係。

以賽營城,正在成爲許多城市共同的追求,武侯區也不例外。

今年初,計劃總投資45億元的國際體育公園城宣佈正式開工建設,預計2024年竣工。據悉,項目將以“體育+“爲核心,探索 “體育+旅遊““體育+大健康““體育+商業“的產業發展模式。

作爲成都體育新地標,國際體育公園城的到來,不僅有助於武侯區打造“全球賽事名城”創新實踐區,更將通過“體育+N融合”,帶動體育及文旅產業的共同發展。

這也是體育產業“建圈強鏈”的積極實踐。目前,成都正在以建圈強鏈重塑產業新的“四樑八柱”,以文旅、體育爲代表的新消費正是其中關鍵的一環。

這些產業,集中體現在成都的“三城三都”定位上:世界文創名城、旅遊名城、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音樂之都、會展之都。

作爲中心城區,武侯區是成都第三產業最爲發達的區域之一, 服務業增加值佔GDP比重高達80%以上,達到國際發達城市水平。

武侯區的服務業,以金融和電子商務、文化創意及大健康產業爲主導,整體規模位居各區前列,堪稱成都打造新消費產業生態圈的主要承載地之一,也是成都建設“三城三都”難以繞開的存在。

武侯區五大產業發展片區

這些年,在“文創武侯”戰略的助力之下,加上國際賽事帶來的關注度,武侯區開始“出圈”了。

新消費之強,首先在於人氣之旺。

僅今年十一黃金週,短短八天時間,武侯區就接待了256萬人次遊客,旅遊總收入爲29.2億元,人均消費1141元,與京滬處於同一水平,堪稱“頂流”。

文旅火爆,餐飲消費更是節節走高。今年1-10月,武侯區餐飲消費總額達到122億元,而各具特色的餐飲企業達到2.62萬家,總量位居全市第二,而餐飲企業密度更是位居全市之首。

數據來源:天眼查

要知道,武侯區僅有122多萬常住人口,卻創造瞭如此龐大的餐飲消費和旅遊收入,正是得益於外地遊客乃至國際遊客的蜂擁而入。

正因爲這些優勢的存在,武侯區連續蟬聯全國市轄區旅遊綜合實力百強區,拿下了國家級的體育產業示範基地,斬獲了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遊消費集聚區,躋身文化和旅遊高質量優秀城市……

旺盛的新消費,必然帶動新經濟的崛起,逐步成長爲新的經濟引擎。

2016年至2022年,武侯區文創產業增加值從26.49億元增長到148.25億元,翻了5倍,體育產業增加值達到GDP總量的2%左右。

這還只是開始。根據規劃,到2025年,武侯區文創產業增加值力爭達到240億元,體育產業超過110億元,佔GDP比重合計達到15%左右,高於全市平均水平。

一流的中心區位、強大的文旅及體育資源稟賦、超高的國際化水平,帶動了衆多國際賽事的落戶,進而助力文旅、體育產業等新經濟的蓬勃發展。

一旦“體育經濟”做大做強,又將對國際賽事形成新的吸引力,形成經濟的正向循環。

04

西部百強區第一區,是怎樣煉成的?

這些年,成都在全國的經濟位次不斷提升,從10名之外一路躍升到第7名,無論是城市能級還是國際影響力都與日俱增。

隨着成都日漸“出圈”,以武侯區爲代表的中心城區,也開始在全國乃至國際上嶄露頭角。

根據工信部下屬的賽迪顧問發佈的2023年綜合競爭力百強區榜單,武侯區位列全國第15名,在西部所有入圍城區中排名第一。

不僅如此,在該機構發佈的全國投資競爭力百強區、創新百強區中,武侯區分別位居地13名、第15名,分別躋身西部入圍城區第一、第二。

從投資、創新到綜合競爭力百強區,武侯區爲何全部躋身西部地區前列?

目前,隨着經濟從高增速步入高質量發展時代,創新驅動、消費驅動正在取代要素驅動、投資拉動,成爲經濟增長新的動力。

從創新驅動來看,作爲科教大市,成都目前正在打造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劍指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以科技創新全面提升城市的競爭力。

坐擁一流的高端創新要素資源,武侯區是成都打造科創中心和科學中心的“主戰場”之一。

數據顯示,武侯區擁有四川大學等8所高校,聚集了中科院成都分院、中科院光電技術研究所等250多家科研機構,匯聚了4個國家重點實驗室、38個省級重點實驗室、數十個國家級及省級創新載體,科教資源優勢一流。

如今,這些科教資源正在轉化爲強大的創新動能。

2021年,武侯區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52.19億元,研發強度(研發經費/GDP)達4.24%,遠遠高於全市平均水平,不斷接近國際發達城市水平。

一流的創新生態,吸引了衆多企業入駐。目前,武侯區擁有高新技術企業1300餘家,位居中心5區之首、全市第二;駐區世界500強企業達126家,外資企業1000餘家,位居全市前列。

成都高新企業分佈圖源:成經智庫

背靠科創平臺和衆多高新企業,武侯區已成爲名副其實的人才大區。目前,武侯區各類人才總量超過41萬人,佔全區常住人口的1/3左右,人才密度之高可見一斑。

從消費驅動來看,背靠2000多萬常住人口、超大規模市場的基本盤優勢,加上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支點、“三城三都”的戰略定位,成都離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只有一步之遙。

今年前三季度,成都以6.7%的GDP同比增速,位列萬億城市之首。這背後,消費驅動成了最大貢獻來源。

數據顯示,成都前三季度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268.2億元,同比增長10.7%,分別高出全省和全國1.5個、3.7個百分點。

作爲服務業大區,武侯區是成都消費的主陣地之一。

今年1-9月,武侯區“社零”消費總額達到892.7億元,到10月份更是突破千億大關,達到1035億元,佔成都全市的12.6%,遠高於經濟和人口比重。

2023年即將收官,武侯區消費總額有望再創新高,並創下連續三年超千億的記錄,體現出強大的消費韌性和復甦動能。

這背後,商貿中心優勢、文旅資源優勢,再加上賽事經濟帶來的新消費,武侯區的消費規模還會再上一個臺階,爲成都邁向萬億消費之城貢獻更大力量。

科創、文旅、體育、商貿全面開花,創新驅動疊加消費驅動,一個集體育大區、文旅大區、消費大區、產業大區爲一體的現代化強區呼之欲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