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港姐選美,究竟讓多少人意難平?
2023年香港小姐冠軍出爐,可在一天有八百個瓜(不是)的互聯網,迎接“香港小姐”誕生的,還有歷屆港姐的大PK——
新港姐的誕生,彷彿總讓人想起曾經那個神仙打架的時代。
網友們在上世紀港姐的cut裡瘋狂舔屏神顏,大聲說:“我可以!!!”
卻在如今港姐的宣傳照下,留下多少帶點陰陽怪氣的評論:“我也可以哦~”
今年港姐三甲分別是冠軍莊子璇、亞軍王怡然、季軍王敏慈。上流君實話實說,可以說她們不夠驚豔,但顏值還是超出平均線的。
隨着評選結果的誕生,雖然不少人還是照舊留下一句“一屆不如一屆”的評論,但更多人則表示意難平。
網友們心疼的10號選手陳霈琪是港大碩士,端莊大氣、外形優越,有古早港姐內味兒,以至於#香港小姐10號意難平#的詞條衝上熱搜。
△點開熱搜之前:我倒要看看;點開熱搜之後:爲什麼不是10號?
不得不說,這股意難平的熱度太高,幾乎都要蓋過本屆賽事的另一大“亮點”了——
爲了順應AI時代的浪潮,TVB直接讓AI生成每位港姐參賽者50年後的樣子,讓身穿閃亮旗袍的年輕美女和奇奇怪怪的阿姨進行一場深情對話。
AI技術確實不是很先進,節目視覺確實也很陰間,觀衆忍不住再次發問:你們TVB是怎麼回事啊?
過路網友搖搖頭,直接給TVB判了“straight”:主要還是你們港姐真的難以服衆。
回顧2023港姐選秀伊始,現場主持人就曾大膽開麥:“有可能看照片是女神,有些現身就變成外星人。”
今年風頭很勁的王敏慈,從初面開始就吸引了媒體的關注,也被動“碰瓷”了好幾位前輩。
有媒體評價她有點像早期混血感十足的AB,還有不少網友覺得她眉眼之間有些像娜扎,但反饋最多的還是“網紅感太重”。
在現場,評委甚至直言:真人沒有照片那麼耀眼。
話說回來,娛樂圈素來喜歡用“翻版XX”、“小XX”來爲新人貼標籤,今年港姐也不例外。
入圍名單裡大半選手被港媒取了花名,統統都是翻版,網友忍不住吐槽:這屆港姐難道是沒有姓名嗎?
△媒體爲本屆港姐選手起的花名
今年的冠軍莊子璇,一路下來花名從海選時候的翻版IU,到翻版馮盈盈(2016年港姐冠軍),再到黃心穎2.0(2012年港姐亞軍),主打一個隨意變幻。
原本已經進入18強,卻因爲個人原因選擇退賽的賀怡雯,從面試時期就被稱爲“翻版王祖賢”,但被貼上這個標籤後,免不了遭到網友的質疑——
看不出哪裡像王祖賢,一樣的粗眉算嗎?
事實上,隨着港姐的日漸式微,今年的比賽在網絡上掀起的水花實在不太大。
本屆入圍選手,說“醜”那是有失偏頗,但也確實沒有驚豔到掀起更大範圍討論的程度。
網友的吐槽也基本集中在幾點:要不網紅感太重,要不放在美女如雲的娛樂圈中外形實在“太普”。
加上往年參賽選手至少也有200人的港姐比賽,今年只有89位參賽者,門庭冷落。
雖然參賽門檻之一是擁有香港身份證,但很多選手的粵語堪憂,不少更是就讀或畢業於大陸高校,以至於被媒體調侃:香港是沒人了嗎?
只能說,香港小姐這場盛宴“一屆不如一屆”的刻板印象,又一次烙印在觀衆的認知裡。
如今網絡上對港姐的吐槽越發毒舌,像“我也可以上”、“爸爸年輕時女裝都比港姐好看”之類的調侃,大家說得非常起勁。
要知道,在香港曾經流行過這樣一種說法,“能代表香港的,不是尖沙咀的鐘樓,不是太平山的老襯亭,不是海洋公園,也不是大富豪夜總會,而是香港小姐。”
對於大多數網友來說,提起“港姐”兩個字默認就是上世紀的李嘉欣、趙雅芝、張曼玉、鐘楚紅……
果然,“懷舊”纔是港姐的正確打開方式。
1946年,有黑幫背景的李裁法在自家開的麗池花園夜總會裡舉辦了第一屆選美比賽——也就是港姐的前身,賽制簡單,穿着泳衣走上兩圈即可,參賽人也不多。
△第一屆港姐李蘭與武術大家關德興合作出演電影
在那個保守的年代,“好人家”的女孩並不太參加這些選美比賽,更多是出生底層的女性,例如歌廳的舞女們——以至於港媒當時評價“港姐非良家”。
1947年,港姐競選只有6位參賽者,是歷史上參賽最少的一屆;1948年又爆出暗箱操作的醜聞,1949年更是乾脆停辦。
直到1952年香港小姐的評選才重啓,並開始與“世界小姐”選美大賽接軌,港姐的賽制也隨之正規和複雜起來,併爲有“東方好萊塢”之稱的香港邵氏影業,輸送了不少優秀的女演員。
而香港小姐真正的繁盛還得是從1973年說起,此時香港成爲“亞洲四小龍”,港姐作爲娛樂產業的盛會也進入發展的快車道,香港小姐的形象更成爲香港這座城市對外宣傳的一個註腳。
來自不同階層,有着不同職業的女性也從中看到改變命運的機會,因此TVB接手後的第一屆港姐比賽,就打出了個開門紅:
1973年港姐冠軍是孫泳恩,第四名則是火到如今的趙雅芝。
爲了更貼合時代的變化,TVB爲港姐打出了“智慧與美貌並重”的口號,並以此爲理念堅持至今。
此外,港姐競選比賽還新增了考察選手們閱歷、急智、情商的提問環節,外加大受歡迎的泳衣選舉、外景活動,其憑藉豐富有趣的節目形式,從而獲得了更多民衆、媒體的關注。
隨後,越來越多家世好、高學歷的女性也走上舞臺,進而誕生了一衆霸榜神圖。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幾屆則是香港小姐的巔峰。
1988年的港姐冠軍是中葡混血的李嘉欣,明豔大氣,容貌精緻,作爲公認的港姐第一美人,港媒直呼其擁有“石破天驚的美貌”。
1990年的港姐三強,依次是袁詠儀、翁杏蘭、樑小冰。
△1990年港姐冠軍·袁詠儀(中)、亞軍·翁杏蘭(左)、季軍·樑小冰(右)
在這個巔峰期,四大天王、TVB當紅小生都爲這些新人在舞臺上做配。
1991年的港姐總決賽,甚至創下了收視率44點的奇蹟——幾乎半數香港人家裡的電視都在放港姐。
但凡事皆有起落,香港小姐這樣的盛會也不例外。
等時間走近千禧年,回頭看才恍然發現,港姐在那時閃耀着的已是最後的弧光。
1997年港姐季軍,是TVB輝煌期最後一位“一姐”佘詩曼,佘詩曼和1999年的冠軍郭羨妮、季軍胡杏兒,又被不少網民認爲是“最後一批港姐”。
2000年之後,不僅再也沒有出過和她們一樣有作品、有實力、高知名度的港姐,更是被媒體評價“一屆不如一屆”——
2007年的冠軍張嘉兒,媒體評價她小眼睛、大餅臉,人送綽號“豬扒港姐”;
2017年港姐雷莊兒,媒體和民衆認爲她一口齙牙,難以匹配港姐殊榮,以至於大衆質疑“是在選港姐還是選鳳姐”。
在港姐容貌顛覆衆人期待的那些年,港媒的毒舌展現得淋漓盡致:“時裝版滅絕師太”、“接孩子下幼兒園的大媽”……
但實際細說起來,其中不乏清秀佳人,只能說珠玉在前,太過耀眼,被比較之下輸於平凡。
△2012年冠軍張名雅(中)、亞軍黃心穎(左)、季軍朱千雪(右)
香港小姐的發展、繁盛、衰落,不僅與時代的命運緊緊交織在一起,也包裹着香港這座城市的底色。
從1970年代開始,香港幾乎成爲紙醉金迷的代名詞,萬衆矚目的港姐評選又爲漂亮的女孩們提供了實現“香港夢”的一種範本。
香港在成爲國際化都市的過程中,依然保留了不少封建思想。
主流文化對女性的期待是相夫教子,對女性則以“嫁得好”作爲成功標準,這樣的觀念也深深影響了香港小姐。
而一些港姐嫁富商的案例,更爲港姐評選賦予了其它的含義。
港媒甚至爲香港小姐的選拔總結出一個套路:冠軍是選妻子,重要的是賢淑大方;亞軍是選女朋友,不妨風情萬種;季軍是選小妹妹,天真單純就好。
在港姐比賽期間,獲得的名氣,積累的人脈,甚至是禮儀培訓等等都成爲選手們實現夢想的助力——
有的姑娘一心想覓金龜婿當闊太,有的姑娘蓄力起跳最終成了大明星,有的姑娘則最大化利用比賽期間積累的資源,自己做老闆。
△1974年冠軍張文瑛,自己出書做IP辦了模特培訓機構
進入90年代,那些高智商、高學歷的選手,比起過去的女孩子就有了更多選擇。港姐是平臺是跳板,但即使離開娛樂圈,她們也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和專業做出一番事業。
例如打出“突破侷限,不再平凡,純美的突破”的口號謀求轉型,因此格外看重學歷的1993年港姐,最終冠軍莫可欣雖然當年被吐槽“最醜港姐”,但她本人實打實是個學霸,大學專業是免疫與分子生物學,還讀了工商管理碩士,精通普通話、英語、德語,結束演藝事業後,做了企業高管。
時間來到21世紀,經歷了90年代末金融危機後的香港,娛樂產業開始低迷,TVB演員和編劇也開始出走,有的去了對家亞視,更多的則北上轉向內地發展。
雖然還是年年舉辦香港小姐,只不過港姐們很難走出前輩們那樣跌宕又精彩的路了。
2000年後的港姐,星途最好的應該算是2004年的冠軍徐子珊,雖然當時出道後被嫌棄顏值不夠柔美,但演技到位,塑造出的一些亦正亦邪的角色令粉絲念念不忘,退圈後引得不少網友懷念。
總的來說,2000年後港姐的命運與此前相比,添了更多不盡如人意。
2004年,母親是優秀演員的沈穎婷雖然落選冠軍,但依然邁進了演藝圈,出道後也簽約了英皇,但最終退圈,被媒體拍到在酒吧賣煙——
不出所料,港媒用了“淪落”、“愈撈愈黴”等詞形容她的慘淡。
2005年的季軍,“屋村港姐”林莉,紅過後兜兜轉轉做回了普通人,成了地鐵通勤的白領。
千禧年後的許多港姐,從市井中來,又歸於市井。
香港小姐這項選美賽事也終於走下神壇,彷彿當下自媒體“蹭了個熱點”,熱點走了後迴歸平靜,感覺也沒什麼不好。
作者| 持墨
編輯|阿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