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爲何愛“出片”

(原標題:這屆年輕人爲何愛“出片”)

▲ 戳藍色字關注我們!

國慶假期出行,你“出片”了嗎?有人一大早起來爬山看日出,有人搬石頭造景、擺各種姿勢,還有人穿上“新中式”服裝打卡古鎮古村……他們大多是爲了“出片”,然後曬到社交平臺上。有網友調侃說,“假期再苦,也不能苦了朋友圈”“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但得拍出幾百張照片”。

所謂“出片”,指的是年輕人在生活、旅行中追求拍攝美圖的行爲。對一些年輕人來說,無論網紅餐廳菜品如何,還是藝術展能否看懂,只要能“出片”,似乎這一趟就沒白來。“出片”爲何有這麼大的魅力?這背後暗藏了什麼玄機?

凌晨“錯峰”拍,懸崖邊“賭命”拍,不懼40℃高溫穿漢服街拍……爲了“出片”,這屆年輕人可以說是夠拼的。那麼,“出片”爲何那麼受歡迎?

社交的需要。作爲“互聯網原住民”,“出片”宛如90後、00後的一種“社交貨幣”。他們通過精心拍攝、編輯的照片展示生活狀態、個人審美,從而在社交媒體上獲得大量點贊和褒獎。

從易“出片”的點位,到“出片”機位、姿勢,再到修圖技巧,社交平臺上有各類年輕人分享的“攻略”。無論是“精裝朋友圈”的旅行照、“轉場式打卡”短視頻,還是“旱地拔蔥”式的創意航拍,都成了不少年輕人彰顯自我個性、獲取社交價值的“剛性需求”。

引流的密碼。對商家來說,“出片”往往伴隨着商業價值。他們把“出片”作爲吸引眼球,進而推廣營銷的引流密碼,特別是文旅、餐飲等行業紛紛在場景營造上下足了功夫。比如一些小衆餐館通過打造“網紅機位”推高人氣,部分老牌景區也與時俱進塑造“網感”、贏得流量。

不可否認,“出片”確實讓不少城市和商家享受到了“流量紅利”。比如,秦皇島阿那亞憑藉一張“孤獨的圖書館”照片快速走紅網絡;“今生簪花,來世漂亮”讓福建泉州一個小漁村引得萬千遊客;“戰國袍”讓邯鄲着實火了一把,躋身熱門旅遊地。

平臺的加持。社交平臺的蓬勃發展,爲“出片”提供了更多的展示空間。不少內容標題只要掛上“出片”二字,往往就能帶來更高的點擊量。一些平臺爲了博關注,“拿捏”年輕人喜歡“打卡”“探店”的需求,有意進行策劃和推流。“出片秘籍”“出片神器”“出片聖地”“一鍵出片”等話題熱度居高不下。

然而,有時候大家興沖沖爲了“出片”而去,甚至爲了拍一張照片奔赴一個城市,最後卻失望而歸。“沒片硬出”“本末倒置”,催生了一些亂象,讓“出片”道路上“雷點滿滿”。

比如,貨不對板。社交平臺上有一部分內容是“選擇性展示”,很難經得起驗證。像有網友分享了一家新開的網紅咖啡廳,號稱“出片率”高,結果其他人到現場一看,發現網上的照片只是店裡很小的一隅,而且造景簡陋,排隊拍照還得等上半小時,不禁大呼“上當”。當照片與現實反差強烈,難免讓人感到體驗不佳。

比如,千篇一律。花海中立起粉色取景框、沙灘上新增“多巴胺”帳篷、老街上手繪一些打卡標識……低成本的網紅造景很容易被複制,就像稻田咖啡、海景餐廳、日式茶館等,在各地層出不窮,但真正有新意的卻未必多。這些“網紅點”體驗一次是新鮮,體驗多次可能就會引起審美疲勞。有網友就吐槽:“每個城市的網紅店、網紅街都差別不大,看以前的照片,都分不清是在哪家店拍的了。”

比如,以身犯險。一些年輕人將“好看照片的背後都是要付出代價的”奉爲圭臬。爲了“出片”,他們將安全問題拋之腦後,爬懸崖、翻護欄、佔馬路、探深海,帶來不少安全隱患。像近期雲南哀牢山因一視頻博主發佈的“探險視頻”而爆火,於是有人效仿,不惜深入未開發區域取景,希望可以使得“出片”更與衆不同。但這些地方多爲原始森林,氣候多變、野獸出沒,貿然進入不僅容易迷路,還可能危及生命。

不少年輕人也坦言自己被“出片”所困,出門一趟如果沒有拿得出手的照片,就彷彿沒有留下什麼,可是爲了“出片”而百般努力,忽略了自己的深度體驗,又覺得有些不值。那麼,該如何正確看待“出片”呢?

重“出片”更重美好體驗。從個人角度而言,一場愉快的聚會、一次難得的旅行,想留下美好影像當作紀念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沉迷於社交網絡帶來的自我滿足,容易忽略真正的風景。與別人的點贊叫好相比,更加重要的是自己內心世界的豐盈和幸福感的滿足。當出遊即“出片”,“出片”成爲一種KPI,出遊反而變了味,讓人無法輕鬆享受旅途。

“旅行達人”三毛曾說:“旅行真正的快樂不在於目的地,而在於它的過程。”與其在“出片”上瘋狂內卷,倒不如來一次用心享受的深度遊,或許更有獲得感。比如,一生都在行走的徐霞客,就爲深度遊“打了樣”。他善於根據觀景時節、交通食宿等調整行程,把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加以鏈接,領略到了更多別人所未見的瑰麗奇景。

重“引流”更重自身品質。從商業角度而言,用“出片”創造消費熱點,吸引年輕人來,本身是一種有效的“引流”手段,無可厚非。可當部分商家、景區與社交媒體合作推流,過度依賴打造“出片點”帶來的熱度,卻忽視了產品本身和服務質量,這顯然是本末倒置。

與其被“出片”浪潮裹挾,不妨堅持深耕特色資源、挖掘人文內涵,真正講好自己的故事,以“內外兼修”吸引更多流量。像婺源曬秋、泉州簪花話題熱度居高不下,除了社交媒體的“推力”,當地特色的文旅項目和多樣的人文體驗,也是贏得大流量的關鍵。

重“出圈”更重長久發展。從城市角度而言,近年來一些網紅城市的興起,帶來了新的營銷方式,有的就是以“出片”獲取流量,頻頻登上熱搜榜。然而,當線上的流量轉化爲更多線下的客流,考驗的將是一座城市可持續的文旅運營能力。

比如,旅拍業這些年大熱,有的城市就巧借東風,利用自然景觀、人文景觀因地制宜佈局“出片”場景,增強遊客體驗感,讓更多絢麗多彩的自然人文風光被“看見”。像“出片率”頗高的重慶,爲了讓遊客更好地“出片”、遊玩,通過專門修建觀景臺、推出足觸式“紅綠燈”、實施景觀品相文化品位提升工程等,成爲很多人口中“最寵遊客的城市”。

“咔嚓”一下“出片”,爲我們定格了美好的瞬間。但很多風景,不僅僅是浮光掠影,還需要用心體悟。或許,當我們走遍千山萬水,見證星河遼闊,真正完成靈魂上的遠行,由此開闊視野、汲取人生感悟,就能拍出更多獨屬於自己的“人生相片”。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