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節清晨最易心肌梗塞、中風 必知救命「次級預防」
這時節清晨最易心肌梗塞、中風 必知救命「次級預防」。(示意圖/Shutterstock)
動脈粥狀硬化最主要的風險因子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與抽菸。宋思賢醫師表示,一旦心臟的冠狀動脈產生粥狀硬化,血管斑塊會讓動脈逐漸狹窄,產生心肌梗塞的風險也越來越高。臺北榮民總醫院心臟內科宋思賢醫師指出,除了冬天以外,像梅雨季節天氣忽冷忽熱時,交感神經會亢奮,反覆刺激血管收縮,原本已經狹窄的冠狀動脈血管此時很容易產生心絞痛、心臟缺氧的症狀。
宋思賢醫師說,倘若血管斑塊是不穩定的斑塊,很可能會破裂,而在局部形成血塊,而把血管完全堵住,造成心肌梗塞。宋思賢醫師就臨牀觀察指出,除了冬天之外,清晨也是容易出現心肌梗塞、中風的時段。
(圖/照護線上提供)
●心肌梗塞一定要做心導管治療 裝心臟支架嗎?
當心肌重度缺氧時,通常伴隨胸痛胸悶症狀,這時一定要儘快搶救,否則心肌會在短時間內壞死。根據冠狀動脈狹窄的位置、嚴重程度,醫師會使用心導管手術或冠狀動脈繞道手術來恢復血液灌流。
心導管手術是利用氣球導管撐開狹窄的血管並放置支架,維持血液暢通;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是在冠狀動脈接上一段血管,讓血流能夠繞過狹窄的部位,進入遠端的冠狀動脈。
(圖/照護線上提供)
「雖然現在的心導管技術很進步,但是接受治療後,並非一勞永逸。」宋思賢醫師強調,「置放支架處的血管會有再狹窄的風險,而在沒有放支架的地方,也有可能形成新的血管斑塊,而造成狹窄。」
血管支架畢竟外來物,所以會刺激血管產生一些發炎反應或過敏反應,而有產生血栓的可能性。宋思賢醫師說,放完支架後,務必依照醫師的指示使用雙抗治療,也就是阿斯匹靈和抗血小板藥物,降低支架血栓反應的風險。等到支架被血管內皮包覆之後,形成血栓的風險會大幅下降。
●心血管疾病的次級預防: 合適的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所謂初級預防(primary prevention)是預防心血管疾病發生,次級預防(secondary prevention)則是避免心血管事件再次發生,讓心肌梗塞的病人不要再發生心肌梗塞、中風的病人不要再發生中風。宋思賢醫師以高血脂患者爲例說明,曾發生心血管疾病之患者應將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 70 mg/dL 以下,如果同時有糖尿病的話,希望能更低一點,降到 55 mg/dL 以下。
(圖/照護線上提供)
在遵循醫囑規律以藥物治療的同時,也建議配合生活習慣的改變,包括戒菸、戒酒、規律運動、體重控制等,飲食方面則是在均衡飲食的前題下,選擇少 油、少鹽、少糖的菜色。
「次級預防跟初級預防最大的差別,就是必須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宋思賢醫師說,「使用阿斯匹靈時,患者若感到腸胃不適,可以加上胃藥。若有出現胃潰瘍或出血,便要調整藥物,改用較沒有腸胃道副作用的抗血小板藥物。年紀越大的患者,因爲阿斯匹靈而出血的風險相對較高,使用時要特別留意。」
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只要發生急性冠心症,包括不穩定心絞痛或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就應該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 12 個月,利用不同的抗血小板機轉,預防血栓形成。宋思賢醫師說,根據研究,急性冠心症病人使用 12 個月雙抗治療,跟只使用 1 個月雙抗治療相比較,使用 12 個月雙抗治療可以有效減少心血管疾病發生死亡,包含中風、心肌梗塞等。
接受抗血小板藥物治療時,亞洲人發生腦出血、胃腸道出血的風險比歐美來得高,宋思賢醫師說,患者可以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抗血小板藥物,在療效與安全性間取得平衡,能夠預防心肌梗塞又不要增加出血的風險。
如果發現很容易瘀青、解尿出血、排便出血,請務必即時跟醫師反應,以適時調整藥物。貼心小提醒: 遠離三高 降低中風、心肌梗塞等缺血事件再發危機動脈粥狀硬化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大家要把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等危險因子控制好,也要維持健康生活型態,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如果發生過中風、心肌梗塞,更要注重次級預防,並依照指示服用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宋思賢醫師叮嚀,若有觀察到出血、腸胃不適等副作用,請向醫師詳細說明,才能即時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