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教育中的無用功行爲,希望你一個都沒有……
作者:主創團·筱恬
那天晚上,好友羣裡忽然收到了閨蜜發來的消息:
“新聞裡說的都是真的,我的手拍桌子拍紫了!”
在附上的照片裡,閨蜜的手上一片青紫,惹她如此大動干戈的,正是她的兒子浩浩。
原來,浩浩在暑假裡徹底放飛了自我,天天滿腦子玩手機、看電視,完全不想做作業。
那天,閨蜜再次狠狠批評了浩浩。沒想到小傢伙居然頂嘴,到最後大哭大鬧,把大人氣得夠嗆。
聯想到兒子此前的一系列表現也總是讓自己失望,閨蜜崩潰了。她在羣裡向我們哭訴:
“這幾年我真的受夠了!”
她想不通,爲什麼自己明明在教育方面付出了那麼多,耗費了大量心血和財力雞娃,可兒子的表現始終跟自己的預期有偏差,不僅越發叛逆,而且成績也日益退步。
看着焦急又困惑的閨蜜,我心裡五味雜陳。
可憐天下父母心!作爲家長,哪一個不是爲孩子操碎了心呢?
但很多情況下,我們其實是用錯了方式,導致效果南轅北轍。
比如,教育中有這樣三種常見行爲,看起來非常正確,但實際上可能非但無用,而且弊端重重。
給孩子不停地講道理
上週末帶女兒逛商場,在一家玩具店門口看到一個六七歲的小男孩在發脾氣。
具體原因不得而知,只見他的爸爸正在旁邊耐着性子教育着:“在家我是怎麼教你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你怎麼就記不住呢……”
可是,爸爸輸出越多,男孩就越不耐煩。到最後,他乾脆捂起耳朵,大聲尖叫起來。
這一幕,讓我心情很複雜。一方面是爲這位爸爸的耐心點贊,但另一方面也在爲他乾着急——要是按照如此冗長晦澀的說教,孩子會聽話纔怪。
教育家盧梭曾說:“世上最沒用的三種教育方法就是:講道理,發脾氣,刻意感動。”
年幼的孩子由於認知有限,可能根本聽不懂大人的那些大道理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的說教,無異於對牛彈琴。
而對於大孩子來說,大道理更是讓人抗拒。喋喋不休的父母只會招煩,讓處於矛盾之下的親子關係更加緊張。
看過這樣一個視頻。
小女孩犯錯被批評,她認錯以後父母依然不依不饒地講着大道理。
爲此,女孩反覆表示,不想聽大人說教,只想一個人安靜待着。媽媽勉強同意了,卻提出了一個要求:
“你可以靜一靜,但靜完之後要給我寫一個檢討,把想法寫在紙上給我看。”
面對咄咄逼人的家長,小女孩情緒徹底爆發。她大哭着吼到:“我已經承認錯誤了,你們還想怎樣?”
事實上,親子溝通是需要智慧的。講道理,看似不打不罵、理性溫和,實際上卻爹味十足、效果甚微。
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設身處地去共情他們的感受,才能真正把話說進孩子心裡面。
把大道理掰開了、揉碎了,用孩子認可的方式去呈現。孩子接受了,教育目的才能夠達到。
不斷讓孩子陷入內疚
電影《抓娃娃》中,富豪馬成鋼爲了刺激兒子繼業好好學習,不惜“花錢扮窮”,把賣慘發揮到了極致。
他故意在兒子面前露出開了膠的舊鞋,故意趕着破爛的驢車去送貨,甚至故意讓教育專家扮演的奶奶假裝由於沒錢治病而吐血……
看到這一幕幕後,繼業心底充滿了負罪感,覺得對不起父母。爲了彌補自己之前的貪玩,他下定決心要考上清北將功贖罪,儘管代價是自己的夢想和快樂。
馬成鋼的做法,正是一種典型的內疚式教育——家長通過自我傷害或強調自我犧牲,讓孩子陷入內疚的情緒裡,從而妥協,做一些原本不願做的事,最終達成大人的目的。
類似的例子還有綜藝《不要小看我》中的一位媽媽。
她在採訪中提到,有一次女兒背書一直背不下來,耗到了凌晨一點。
當時,她氣急了,做出了一個令人震驚的舉動——女兒只要背錯一句,她就扇自己一巴掌。
這位媽媽透露,自己的舉動讓女兒特別驚恐,背誦也變得異常順利。說起這件事時,她甚至還引以爲傲地笑了起來。
當然,除了這些極端的情況,現實生活中,我們對孩子說過的很多話其實也屬於內疚式教育:
“都是因爲你,我才……”
“要不是你,我早就……”
“你再不努力對得起我嗎?”
“媽媽爲了你什麼罪都能受。”
看上去平淡的話語,讓孩子不哭不鬧就乖乖配合,其實殺傷力絲毫不亞於任何責罵。
心理學上的能量層級理論指出,內疚是排名倒數第二的低能量情緒。當孩子長期感到內疚時,會將這種情緒向內轉化成自我懲罰的利器,變得自卑、壓抑、低自我價值感。
因此,這種看起來見效很快的教育方式,對孩子而言卻是一種PUA。
這份壓力猶如枷鎖,將一輩子桎梏着孩子,讓他的人生變得無比沉重。
濫用表揚,總是誇孩子聰明
濫用表揚,總是誇孩子聰明
主持人金星曾分享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位媽媽很推崇鼓勵式教育,總是對兒子不吝誇獎,對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寶貝,你真棒。”
有一次,這個男孩去參加書法比賽,原本自信滿滿,以爲自己一定能拿第一名,沒想到獲獎名單裡並沒有他。
男孩非常不服氣,因爲他堅信自己就是如母親所說的那樣,是最優秀的。於是他去找評委理論,還在惱羞成怒之下撕毀了別人的獲獎作品。
還有一次,在學校運動會上,男孩參加四百米接力賽跑得太慢,導致班級成績不佳。面對同學的抱怨,他卻傲慢地表示:“我媽說我是最棒的,都怪你們。”他甚至還動手把同學打出了腦震盪。
就這樣,這個自負又自大的男孩在衆人眼裡成爲了一個不好相處的人。老師不待見他,同學也孤立他。到最後,他被所有人冷落,自己也越來越厭學。
可見,“好孩子是誇出來的”,這句話如果運用不當,就是一個僞命題。
根據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的研究,“表揚,即誇獎孩子聰明,可能導致孩子害怕遭遇失敗。因爲這就等於告訴他們成功不在自己的掌握之中。一旦當他們面對失敗時,便往往束手無策。”
但鼓勵,即誇獎孩子努力用功,會讓孩子認爲,成功與否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從而鞭策自己不斷進步。
因此在平日裡,我們對孩子要儘量誇態度,不誇天賦;誇過程,不誇結果。
否則,盲目的表揚,對孩子反而是一種傷害。
托爾斯泰曾說:“養孩子連老母雞都會,可教導好孩子則是一門藝術。”
養育過程中,如果我們因循守舊,總是以刻板印象中自以爲是的方式來培養孩子,多半會踩坑。
真正好的教育,應該與時俱進。而作爲家長,也需要不斷成長。只有這樣,才能帶動着孩子共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