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皇家行宮,修繕後重新開放!400多年古銀杏驚豔了時光——

“哇,這裡人好多啊!”

“太美了,這菊花開的恰到好處,和這百年古銀杏相映成趣。”

經過一年半的保護性修繕,紫竹院行宮重新開放,這次修繕主要針對行宮、禪院及周邊院落內的35座建築進行維護,包括建築的瓦面、屋面清理,以及上下架油飾和彩畫的除塵。這座承載着厚重歷史的“清代行宮”以嶄新的姿態呈現在廣大市民遊客面前,帶領人們穿越時光,領略昔日的輝煌與璀璨。

穿過影壁,行宮院落內的兩株明萬曆年間種下的古銀杏在四周古建築羣落的環繞下,盡顯古樸與壯麗之美。一陣風吹過,隨風飄舞的扇形葉片彷彿一剎那帶人們穿越古今。悠悠歲月已流淌過400餘年,西邊那株生長健壯,盡顯蓬勃生機;東邊那株,雖主幹曾遭雷擊受損,卻促進了櫱枝生長,形成獨木成林的景觀效果。

陽光灑下,金黃的葉片絢爛了行宮的秋日,如無數金色的蝴蝶在藍天下飛舞,爲行宮平添幾分深沉華美的古韻,市民遊客無不被它吸引,徜徉其中,盡賞秋日園林之美。

此時,公園正值“秋韻紫竹·菊繪華章”紫竹院公園第二屆菊花展期間,紫竹院行宮作爲菊展重要展區之一,在正門影壁及報恩樓前設置盤龍及自主養殖菊花,兩側長廊擺放菊花盆景,與古建築完美融合,盡顯菊花古典之美。靜逸齋內的插花展,形態各異的菊花花藝作品,吸引衆多攝影愛好者和花卉愛好者的目光。

“前幾天看公衆號知道行宮修繕完成恢復開放了,第一時間就趕來欣賞,這菊花開的剛剛好,尤其這株,一株上竟然有好幾種不同顏色的花,真是漲了見識了。”正在拍攝菊花的劉女士情不自禁的感嘆道。

“是啊,今天天氣也好,陽光明媚,微風輕拂,一直盼着行宮可以趕在這個季節開放,可以欣賞這2棵400多歲的古銀杏,沒想到真的提前開放了,運氣真好,這銀杏開的正是時候!”在一旁和老伴前來的李奶奶一邊附和一邊忍不住讚歎,“真美!真美!”

據瞭解,爲進一步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加大對歷史名園的保護力度,紫竹院公園按照市公園管理中心的統一部署,於2023年至2024年開展了保護性修繕工作。此次修繕主要針對行宮、禪院及周邊院落內的35座建築,重點對屋面和油飾部分進行維護,包括建築的瓦面、屋面清理,以及上下架油飾和彩畫的除塵。

“我們在修繕過程中,嚴格踐行‘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新時代文物工作方針,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的原則,堅持‘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制、原做法’,全力維護文物建築的完整性與原真性。”紫竹院公園基建科副科長林昊海介紹道,本次修繕的核心內容是解決屋面滲漏、因木構件幹縮裂縫而引起的油飾地仗開裂等問題。修繕時對屋面實施挑頂修繕,更換糟朽的椽子望板,重做泥背灰背,並重新砙瓦。同時,依據傳統的“一麻五灰”工藝重做建築地仗油飾,歷經斬砍見木、下竹釘、捉縫灰、通灰、使麻、壓麻灰、中灰、細灰等十三個步驟後,再對建築木構件進行油飾或彩畫,以此最大程度保障建築構件外觀精準完整、堅固耐用。

福廕紫竹院行宮

紫竹院行宮位於紫竹院公園西北側,始建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原爲明代萬壽寺下院,於乾隆年間建成行宮,是清代帝后去萬壽寺和蘇州街的駐蹕之所。2001年11月被公佈爲海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是北京大運河文化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2012年完成行宮及周邊院落的修繕,並於2014年8月正式向遊客開放,成爲公園舉辦文化展覽及相關活動的重要文化展示場所,先後舉辦有長河·紫竹院歷史文化展、瓷器、書法、繪畫、玉雕、民俗、非遺藝術等20餘個主題展覽,文化傳播影響力突顯。

如今的福廕紫竹院行宮主要建築包括報恩樓、紫霄殿、東西倒座房、遊廊等;禪院的主要建築包括天王殿、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地藏殿、彌陀殿,以及主要供奉“紫竹觀音”的觀音殿。

福廕紫竹院見證了歷史變遷,承載着厚重的皇家文化。如兩進院落的行宮,大門入口處爲一字型磚砌影壁,是解放後添建的;其第一進院落東西兩側各建有兩間妃子房。紫霄殿是北平解放時爲數不多的建築遺存,也是行宮中規制最高的建築,相傳爲官員辦理轉閘換船相關事宜的辦公場所。大殿屋頂爲歇山頂,採用蘇式彩繪中的 “金琢墨枋心式蘇畫”進行裝飾。

院落兩側的折角遊廊各爲十八間,遊廊及主體建築上均採用蘇式彩繪,彩畫共計320幅,內容涉及人物、山水、花鳥、魚蟲等。穿過復建後的二宮門,便是開放式的二進院落,其主體建築爲報恩樓。報恩樓是行宮中的後罩樓,始建於清乾隆年間,其一層門上方懸掛匾額“報恩樓”。相傳當年慈禧太后在前往萬壽寺拈香禮佛之前,要在報恩樓梳妝及用早膳,因而俗稱“慈禧梳妝樓”。現樓內仍保存有慈禧曾使用過的穿衣鏡。

同時,公園爲了持續加強文化和自然遺產的利用,在行宮院落舉辦新展覽。首先與遊客見面的是北京市紫竹院公園管理處聯合北京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共同策劃舉辦的“百年散步——麪人郎麪塑藝術展”。

作品跨度近百年,包括從對上世紀早期百姓生活風貌的刻畫,到呈現新中國成立後手工業“黃金時代”的輝煌,再到對現代社會變遷的思考與情緒表達。展覽以不同時期的作品串聯,對面塑創作技藝的變遷與傳承進行梳理,共同探討百年來文化語境演變中,麪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影響與推動。

來源:北京海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