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偵查不公開」被濫用 警:已成詐騙關鍵詞

「偵查不公開」淪爲詐騙話術。(警方提供)

日前臺南多位民意代表收到臉書詐騙訊息,內容提到,「檢調已暗中調查你的助理費」,還留下QR Code連結到封閉社羣媒體,表示可協助隱匿金流,成爲「假檢警」詐欺魔爪伸向民意代表的案例。不僅如此,藝人譚艾珍遭假檢警詐騙,誤以爲自己是在協助辦案,須遵守「偵查不公開」原則,因此沒和家人商量,就去秘密匯款遭詐。

刑事局預防科29日指出,有關「偵查不公開」的規定,司法機關不會私下告知民衆「正在偵辦你」,也不會要求「把錢轉到監管帳戶」,若提及「偵查不公開,家人也不可分享」就是詐欺的典型徵兆,呼籲要立即至鄰近派出所諮詢,或是撥打165反詐騙專線。

警方說,日前遭詐騙的譚艾珍其女兒就非常清楚的發文,「檢察官主動聯絡都是詐騙」,正是防詐最佳基本觀念。

刑事局預防科表示,全球詐騙財損高居不下主要因素,是因社羣媒體充斥詐欺訊息,過去「假檢警」及「猜猜我是誰」多是經由簡訊或電話接近被害人,刑事局過去曾破獲詐騙集團案發現,詐團的簡訊儲值費竟高達新臺幣1億元,也曾查獲詐團結合AI語音機器人,先撥打電話給民衆後,篩選出易受騙民衆,再寄發簡訊詐騙。

警方指出,現在這類電信手法,已明顯轉移到社羣媒體,因此除了電信業應加入打詐合作篩檢詐騙電信外,社羣媒體也應主動攔阻此類明顯爲詐騙的訊息貼文,民衆更要在聽見詐欺關鍵字,像是「偵查不公開,別告訴他人」、「監管帳戶」、「秘密協助收款」時立即敲醒自己,詢問派出所或撥打165反詐騙查詢,警方會協助民衆打消恐懼意念或幻想意念。

刑事局提醒,AI網路科技時代,除手機簡訊,各種網路平臺訊息或其他形式的訊息都有可能造假,只要談及錢、帳戶、提款卡等重要個人資料,民衆應養成先向165反詐騙諮詢專線詢問,一起投入反詐騙行動,營造全民反詐氛圍並提升防詐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