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被愛過的人,才能活出鬆弛感

在我們的一生中,追求鬆弛感幾乎是每個人的共同目標。生活中的輕鬆、自如、安心,都是鬆弛感的表現。然而,爲什麼有些人似乎天生能夠活出鬆弛感,而有些人卻總是緊繃、焦慮、無法享受生活?答案或許與他們是否真正被愛過有關。

只有那些在愛的滋養中成長的人,才能更好地面對生活的挑戰和不確定性,活出鬆弛感。

被愛過的人,內心有一份無條件的安全感

心理學家

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在其“依戀理論”中指出,早期的親密關係,尤其是與主要撫養者的關係,決定了一個人成年後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以及面對生活的挑戰。被愛過的人,往往擁有穩定的依戀模式

,也就是一種深層的

安全感

這種安全感不是源自外部的物質、權力或成就,而是來源於

內心深處的安定

。當一個人從小被無條件地愛護、理解和支持,他們能夠在面對生活的風浪時,不輕易被恐懼和焦慮淹沒。相反,那些從未體驗過無條件愛的人,常常生活在不確定的陰影中,時刻擔心失去,害怕被拋棄,因此他們很難放鬆下來。

案例:愛因斯坦的鬆弛感

科學巨匠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在其一生中表現出的輕鬆和自信,恰恰源於他在成長過程中獲得的愛與支持。儘管他在學校中不算出類拔萃,甚至一度成績不佳,但他的母親卻始終堅定地支持他,鼓勵他追求自己的興趣。這份無條件的愛,使得愛因斯坦在面對學術上的挑戰時,能夠保持一種

內在的鬆弛感

,不被外界的評判和壓力所打倒。

愛因斯坦的例子說明了,當一個人從小就被無條件地愛過、支持過,他能夠無所畏懼地追求自己內心的夢想,真正活出一種內在的自由與放鬆。

被愛過的人,更懂得接受不完美

生活充滿了不確定性和挑戰,而那些被愛過的人,往往在面對這些挑戰時表現出更多的

韌性

接受不完美的能力

。這源於他們知道自己即便不完美,依然是被愛和珍惜的。

心理學家**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的“

無條件積極關注

”概念揭示了愛對個體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被無條件關注和接受的人,更容易接納自己的不足,並且不會因此陷入自我否定。他們明白,生活中的失誤和挫折並不代表失敗,而只是成長中的一部分。這樣的人生觀使得他們在面對問題時,能夠更加鬆弛,不會過於苛責自己或他人。

案例:弗吉尼亞·伍爾夫的自我接納

英國作家

弗吉尼亞·伍爾夫

的成長曆程中,儘管家庭氛圍複雜,她依然從母親那裡獲得了深厚的愛與支持。這種愛使得她在創作過程中,能夠不畏懼外界的批評和內心的自我懷疑,敢於突破傳統寫作的桎梏。她的母親告訴她:“你是獨一無二的,不要害怕與衆不同。”這份支持讓伍爾夫在面對文學世界的挑戰時,活出了一種內在的自由,進而創作出了極具影響力的文學作品。

被愛過的人,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鬆弛感不僅體現在個人的心態中,也與一個人如何與他人互動息息相關。被愛過的人,往往

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因爲他們懂得如何給予和接受愛。他們從早期的愛中學會了信任、共情和分享,懂得如何建立健康的邊界,也懂得如何從他人那裡獲得支持。

而那些從未體驗過真正愛意的人,通常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出更多的

防禦性

不安全感

,常常害怕受傷,或者對人際交往感到緊張、疲憊。相反,被愛滋養過的人,能夠在關係中放鬆自如,不會過度依賴他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

案例:奧普拉·溫弗瑞的關係智慧

著名主持人

奧普拉·溫弗瑞

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儘管她的童年經歷了貧困與艱難,但她的祖母給予了她深厚的愛與信任。這份愛成爲她一生中力量的源泉,使她在人際關係中表現出極大的自信與鬆弛感。奧普拉能夠在人前自在表達自己的觀點,因爲她知道無論發生什麼,自己都是有價值的。這種內在的安全感使得她在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如何在缺少愛的情況下培養鬆弛感?

雖然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在成長過程中獲得足夠的愛,但好消息是,

鬆弛感是可以培養的

。心理學家**蘇珊·大衛(Susan David)**在她的書《情緒敏捷力》中提到,個體可以通過情緒覺察與自我接納,逐漸培養內在的鬆弛感,即便在逆境中,也能找到內心的安寧。

實踐策略:

練習自我接納

:每天花幾分鐘時間,反思自己的情緒和感受,不帶評判地接受它們。

建立支持網絡

:與那些能夠給予你支持、理解和鼓勵的朋友和家人保持聯繫,培養積極的人際關係。

建立正念習慣

:通過冥想、呼吸練習等方式,幫助自己學會專注於當下,減少對未來或過往的焦慮。

結語:愛與鬆弛的深層聯結

被愛過的人,能夠活出鬆弛感,這不僅僅是因爲外界的支持,更是因爲他們內心獲得了一份深刻的

安全感

接納感

。這種鬆弛感不僅讓他們在人際關係中游刃有餘,更使得他們在面對生活挑戰時,能夠泰然自若,不被瑣事困擾。

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Donald Winnicott)**所說:“在安全的環境中,個體才能成爲最真實的自己。”而這種安全感,恰恰來源於被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