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應鬆綁 讓智障生上大學「不以文憑爲目的」

臺師大11月30日舉行智能障礙學生大學教育的再造方案成果發表會(簡立欣攝)

智障生在大專校院的學習狀況如何?學校如何支持他們?他們畢業後狀況又如何?臺灣師範大學教育智庫與特殊教育中心團隊11月30日舉行「智能障礙學生大學教育的再造方案」學術成果發表會,建議教育部讓有招收智障生的大學能夠設計適合智障生的課程,大學也可開設「不以文憑目的」的自主專班,支持智障生。

臺師大特殊教育中心主任胡心慈表示,據教育部2019年特殊教育通報網統計,智能障礙學生就讀大專校院有1348人,約佔大學身障生10%。這裡指的「智能障礙學生」須符合經鑑定後智商在70以下,且學習及生活適應能力有嚴重困難者等2項定義

胡心慈表示,研究團隊花1年時間深度瞭解2018、2019年畢業於48所大專校院的304位智能障礙生和其輔導員、導師等,結果發現,首先,這304位智障生高中時大多就讀技術型高中服務羣科,這類高中以就業爲目的,且智障生被設定爲在服務產業中擔任「半技術」或「非技術性助理」類工作

其次,受訪的48所大專校院,高達34校、7成以上是私立科技大學;最後,304位智障生有8成是透過身障生單獨招生方式入學

受訪的輔導員及任課教師坦言,大學端並未特別爲智障生調整課程,因此智障生是和一般學生上一樣的課;資源教室輔導員雖努力提供各種服務,但學生使用率有限。例如僅不到2成智障生申請學習助理人員、學習資源與輔具生涯轉銜方面稍多,約4至5成智障生會利用就業職缺資訊、參加職場參訪講座等。

據教師們反饋,教師們爲了智障生而大幅調整評量形式,並花了許多額外時間指導,但仍面臨許多困難,包括:「學生基本能力弱,使得課業輔導成效有限」、「有的學生生活自理能力不佳,老師及輔導員必須像保母一樣緊盯」、「人際互動不佳,在分組討論時有困難」、「表達能力弱,無法回饋聽懂與否」等;且由於智障生的理解能力弱,較難做到難度高、動作快的操作性工作。但教師們也認爲,智障生優點是「能準時上課,能按SOP流程工作」。

調查顯示,智障生多數肯定上大學的經驗,認爲增加社會互動機會,但也認爲讀書很辛苦;78%智障生能在4年內如期畢業,但僅47%智障生畢業後能順利就業,反而不如高職畢業後的54%就業率

此外,相較於國外智障者讀大學指的是「中學後的教育方案」,不以拿文憑爲目的;臺灣智障生讀大學卻硬性規定一定要拿到128個學分。對此研究團隊建議,是否讓大學更彈性修學程,或是讓智障生以拿到學程證明爲主,而不是非要讀大學?或是協助已招收智障生的大學調整課程,像胡心慈就曾經幫某所科大的8個通識學分用來加強智障生生涯探索、就業連繫、生涯轉銜等。研究團隊也建議,或可利用大學進修推广部開設智障生專班,以促進社交互動及職訓爲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