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教練課/教學相長效應

種族歧視一直存在社會各角落,二戰時期的美國也不例外,尤其是海軍,非裔族羣在軍中只能擔任廚師、清潔打掃工作。後來在羅斯福總統夫人愛蓮娜的支持下,才爲非裔族羣打開軍中大門。

1944年,二戰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着,當年1月有16位年齡25至35歲的非裔被徵召到海軍軍官基地受訓。這些非裔有搬運工、裝訂工、技工、律師和板金工人。多數人以前學業都不好,甚至只讀到十年級(高一)就輟學了。

當時因戰況緊急,受訓時間縮短一半,他們必須在短短十週內學習航海技術、射擊、法律、海軍法規、飛機識別、摩斯密碼等技巧。

不過,這些黑人必須跟白人水手隔離,也得忍受冷嘲熱諷。美國海軍訓練非常嚴格,每梯都要淘汰25%學生。

他們從不被看好,註定會失敗。

但是這些非裔考試不但及格,成績還非常好,GPA成績滿分是4分,他們獲得3.89分,事隔多年後才得知這個成績是海軍有史以來最好的成績。其中13人最後被授階爲海軍軍官,成爲美國第一批配戴金色星條標誌的非裔,號稱「十三金漢(Golden Thirteen)」。

他們怎麼做到的?

這些非裔知道要在短時間內學會這麼多學科幾乎不可能,他們也瞭解之前的白人學長都是把同學當成競爭對手,而不是盟友。所以這些非裔知道不能靠單打獨鬥閉門苦學,這樣成果有限。

他們討論後決定要同甘共苦同進退。

於是開始依照個人專長認領擅長的科目,專攻學習後再來教其他人,有人負責技術主題,有人負責法律歷史,有人負責摩斯密碼,有人負責航海與繩結。

學校規定晚上10點半熄燈,但是熄燈後這13人會擠在浴室,打着手電筒學習直到午夜(隔天得出操上課)。爲避免被逮到,他們把牀單掛在窗戶上避免光線外漏。

就這樣,每個人專攻熟悉一個主題後就教導其他人,彼此互爲老師,一起學習共同成長。很快的大家對每個科目都能上手,考試成績出人意料的好,跌破所有人眼鏡。

這樣的學習方式有個名稱叫做:「教學相長效應」。教導他人自己也會受益。爲了要教導別人,自己得更熟習課程內容,能深入淺出講到外行人聽懂,自己也就更內化了。

以教爲學,同學教同學,彼此也在學習對方的教導技巧,在不斷的反覆教導中大家都進步了。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經常使用「以教爲學」的作法,讓學生教學生,讓同事教同事,這比我自己一再的教導新人效果更好。尤其是團隊以教爲學產生良性競爭,變成學習性組織。

「天賦人權」只是個理想,人權不會天上掉下來,種族與性別種種類型的不平等人權,世界各國曆史上比比皆是。與其生氣不如爭氣,人權是要透過努力奮鬥爭取來的。

13金漢見證了教學相長效應,也幫黑人爭取了更多的向上流動機會。雖然DEI(多元共榮)理念可能因主政者不同而有所轉變,但是人類追求族羣平等尊重的理想,仍會緩步往前推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