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划動,劃出民生獲得感(評論員觀察)

彭 飛

一根網線,聯通城鄉、整合資源、優化服務,爲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了新的助力

“網”羅社情民意,匯聚人心力量,互聯網已經成爲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有效渠道,助力人民當家作主邁出新步伐

重慶江北區,一位市民談起給兩個孩子上戶口的變化,頗有感慨。

“生老大的時候,我們爲了給娃兒辦證件,要在地圖上搜這些辦事機構的地點,一個個問怎麼辦。現在給老二辦就方便多了!在‘渝快辦’平臺上點‘新生兒出生一件事’,所有的證件都辦好了,還能郵寄到家。”

在互聯網賦能下,各類政務服務更加高效便捷,“一趟不用跑”越來越常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網信事業發展必須貫徹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爲信息化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讓人民羣衆在信息化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功能接入國際互聯網30年來,特別是新時代以來,我國網信事業蓬勃發展,極大改善了人們日常生活,不斷造福廣大人民羣衆。

中國網信事業的成就,不僅在於提升生活品質,更在於填補數字鴻溝,讓偏遠地區羣衆搭上信息化快車、駛入小康生活。

從天山南北到雪域高原,從塞外草原到南海小島……指尖輕觸,就能樂享線上生活,融入時代發展潮流。藉助網絡直播,四川萬源的“金色”糧油、“綠色”茶葉、“青色”果蔬等走出大山,鄉親們的腰包鼓了,城市居民也更有口福。通過遠程教育系統,雲南獨龍江的小學生與北京師生同上一堂課,山裡娃的課堂更豐富,山鄉教師的視野也更開闊。一根網線,聯通城鄉、整合資源、優化服務,爲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提供了新的助力。

今天的中國,已實現“縣縣通千兆、鄉鄉通5G、村村通寬帶”。億萬人民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有賴於快速發展的信息技術、不斷完善的基礎設施,更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們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於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把“爲人民”作爲網絡發展的價值指向。

互聯網是改善民生的幸福網,也是聚民心、匯民意的民情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互聯網成爲我們同羣衆交流溝通的新平臺,成爲了解羣衆、貼近羣衆、爲羣衆排憂解難的新途徑,成爲發揚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監督的新渠道。”

大到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相關工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小到身邊的煩心事、操心事,羣衆都可以通過網絡表達看法、提出建議,這已成爲民主參與的重要形式。今年6月,一名吉林松原網友通過人民網“領導留言板”給當地領導幹部留言,反映路面鋪設鐵板導致車輛通行產生噪聲擾民問題。留言第二天,當地就採取行動,妥善解決了問題。

“網”羅社情民意,匯聚人心力量,互聯網已經成爲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有效渠道,助力人民當家作主邁出新步伐。

互聯網不僅豐富了物質生活,也深刻影響着人們的文化生活、精神世界。當短視頻等催生新的文化產業,當社交媒體把博物館裡的文物變成“網紅”,當嚴肅文學作品藉助直播間獲得大流量……互聯網不僅能拓寬文化傳播的渠道,還能催生新的文化樣態,不斷滿足人民羣衆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來,山西的古建築、黑龍江哈爾濱的冰雪文化、貴州的“村BA”等以前較少被外界瞭解的文物遺存或文化現象,通過社交媒體的傳播走紅“出圈”。每個地方都有機會通過網絡傳播自身的特色文化、打造城市的IP形象,這是強大的文化創新創造活力。依託互聯網營造濃厚文化氛圍,將爲中華文化創新發展提供強大助力,更好激發億萬人民向上向前的精神力量。

30年來互聯網帶來的翻天覆地變化,離不開有效的網絡治理。如何防範網絡沉迷?如何打破算法編織的信息繭房?如何避免流量至上、片面追求眼球經濟?如何治理網絡暴力、網絡謠言?如何守護用戶隱私、確保信息安全?互聯網是一把雙刃劍,我們要在最大限度激發其正面效應的同時有效防範風險,更好統籌發展和安全,確保互聯網始終向好向善。

潮涌三十載,彈指一揮間,走過而立之年的中國互聯網,迎來新的出發。各方攜手、並肩前行,我們一定能打造一個更加美好的網絡空間,讓互聯網更好造福人民、造福國家。

《 人民日報 》( 2024年12月10日 05 版)